2011届硕士毕业论文
|
论文名称
| 姓名
| 学号
| 指导老师、职称
| 专业
| 方向
|
城与人——论方方小说的武汉特色
| 贺汪波
| 200721110096
| 陈国恩教授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金庸小说中的诗词研究
| 周慧琳
| 200721110101
| 方长安教授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小说
|
沈从文生命价值观研究
| 段宏伟
| 200721110102
| 方长安教授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新上海人的塑造—“海派清口”的文化解读
| 陈翔
| 2008201110007
| 张荣翼教授
| 文艺学
| 文艺学基础理论
|
试论外来文化冲击中贵州坝子文化的裂变和跃迁
| 熊莺
| 2008201110009
| 李建中教授
| 文艺学
| 中国文论
|
安顺地戏的文化解读
| 吴宝成
| 2008201110011
| 冯黎明教授
| 文艺学
| 文艺学基础理论
|
法制文学视域下的《名侦探柯南》解读
| 李妍
| 2008201110012
| 张荣翼教授
| 文艺学
| 文艺学基础理论
|
贵州纪念性博物馆建设的美学思考
| 李刚
| 2008201110013
| 唐铁惠教授
| 文艺学
| 文艺学基础理论
|
《书谱》美学思想研究
| 何松
| 2008201110014
| 高文强副教授
| 文艺学
| 中国文论
|
论汪曾祺小说的审美形态-以《受戒》为例
| 张艺
| 2008201110015
| 高文强副教授
| 文艺学
| 中国文论
|
自由的呼喊 野性的狂欢-黔东土家族山歌的文化解读
| 杨秀爱
| 2008201110016
| 李建中教授
| 文艺学
| 中国文论
|
论天才诗学
| 谢赟
| 2008201110017
| 冯黎明教授
| 文艺学
| 西方文论
|
梦想与迷狂的世界——大众文化背景下的穿越小说
| 潘小森
| 2008201110018
| 张荣翼教授
| 文艺学
| 文艺学基础理论
|
“再造文明”与现代报刊精神-简论胡适的报刊活动与思想
| 周黎兵
| 2008201110019
| 冯黎明教授
| 文艺学
| 文艺学基础理论
|
论侗族背扇艺术的文化内涵
| 甄波
| 2008201110020
| 李建中教授
| 文艺学
| 中国文论
|
贵州洞穴文化和审美特质考辨
| 宋选文
| 2008201110021
| 唐铁惠教授
| 文艺学
| 文艺学基础理论
|
《说文解字》性属体系
| 班梅
| 2008201110038
| 张延成副教授
| 汉语言文字学
| 汉语史
|
《紹興重雕大藏音》字形辨證
| 吴丹
| 2008201110043
| 邓福禄副教授
| 古典文献
| 传统语言学典籍整理与研究
|
“多面娇娃”的轻盈之舞——铁凝的多重身份及其小说创作
| 陈家堃
| 2008201110063
| 陈国恩教授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《黄河大合唱》的经典化研究
| 陈澜
| 2008201110066
| 方长安教授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诗歌
|
扎西达娃小说的雪域文化书写及其意义
| 刘永格
| 2008201110077
| 金宏宇教授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中日现代诗歌比较研究
| 陈璇
| 2008201110104
| 萧映副教授
| 写作理论与实践
| 文体写作
|
汉字义符与对外汉字教学
| 杨娟
| 2008201110127
| 肖圣中副教授
| 对外汉语教学
|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
|
“把”字句的配价分析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
| 陈莉莉
| 2008201110128
| 郝琳教授
| 对外汉语教学
|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
|
基于信息处理的交互动词研究
| 王志银
| 2008201110129
| | 对外汉语教学
|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
|
叙事学视域中的德莱塞长篇小说宗教意识初探
| 杨芳
| 2008211119001
| 张思齐教授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美国小说研究
|
普鲁斯特小说研究:时间意识与象征原理探析
| 郭桂花
| 2008211119004
| 张思齐教授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法国小说研究
|
《抱朴子内篇》复句研究
| 周霞
| 200830290030
| 张延成副教授
| 汉语言文字学
| 历史语法
|
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批评
| 殷昊翔
| 2009201110001
| 李建中教授 吴艳教授
| 文艺学
| 中国文论
|
中国古典喜剧角色行当的原型阐释
| 陈琨
| 2009201110002
| 唐铁惠教授
| 文艺学
| 文学理论基础
|
“艺术终结论”研究——源流与启示
| 魏琦
| 2009201110003
| 唐铁惠教授
| 文艺学
| 文学理论基础
|
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原生态乡土审美之维
| 黄卉
| 2009201110004
| 张荣翼教授 吴艳教授
| 文艺学
| 文学基本理论
|
抗战题材影视剧研究报告
| 阮亚奇
| 2009201110005
| 冯黎明教授
| 文艺学
| 西方文论
|
静止的花瓶——T.S艾略特诗学研究
| 徐海涛
| 2009201110006
| 冯黎明教授
| 文艺学
| 西方文论
|
关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内涵的思考——基于文学理论视角
| 胡东波
| 2009201110007
| 张荣翼教授
| 文艺学
| 文学理论
|
网络文学批评主体研究
| 刘颖
| 2009201110008
| 高文强副教授 吴艳教授
| 文艺学
| 中国文论
|
江西信丰境内两镇客家方言语音研究
| 张倩
| 2009201110020
| 冯学锋教授 潘世松教授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“建筑”类复合动词的语义结构及合成规律
| 丁晶
| 2009201110021
| 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汉语应用与信息处理
|
状态动词的语义构成及句式投射
| 陈萍萍
| 2009201110023
| 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汉语应用与信息处理
|
汉语动词“吃”及其同义词群的语义基元结构描写与研究
| 陈雅萱
| 2009201110024
| 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汉语应用与信息处理
|
微博语言的语体学分析
| 黄樱芝
| 2009201110025
| 冯学锋教授 潘世松教授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现代汉语“想”类心理动词词义结构研究
| 胡淑荣
| 2009201110026
| 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
|
现代汉语女性拒绝语研究
| 陈婷
| 2009201110027
| 冯学锋教授 潘世松教授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综艺节目名称研究
| 陈晶
| 2009201110028
| 郝琳教授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现代汉语属性词的语义特征研究
| 毛一鸣
| 2009201110029
| 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汉语应用与信息处理
|
基于“HSK动态作文语料库”的韩国留学生“是”字句习得研究
| 周静
| 2009201110030
| 郝琳教授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现代汉语材料范畴研究
| 马慧春
| 2009201110032
| 赵世举教授
| 汉语言文字学
| 语法、词汇
|
19世纪西方人汉语观察之研究——以《中国丛报》为中心
| 于超
| 2009201110033
| 卢烈红教授
| 汉语言文字学
| 汉语学史
|
《诗经》出典研究
| 孙晓言
| 2009201110034
| 赵世举教授
| 汉语言文字学
| 词汇、语法
|
《三国志》及裴注人称代词研究
| 刘海波
| 2009201110035
| 萧红教授
| 汉语言文字学
| 汉语语法
|
尹湾汉简《神乌傳》集释、疏证
| 胡兰芳
| 2009201110037
| 萧圣中副教授
| 汉语言文字学
| 文字学
|
《唐代墓志汇编》中的述补结构
| 薛香凝
| 2009201110038
| 萧红教授
| 汉语言文字学
| 汉语语法
|
中古汉语方式范畴研究
| 杨洋
| 2009201110041
| 张延成副教授
| 汉语言文字学
| 汉语史
|
钱澄之《田间诗学》研究
| 周丽霞
| 2009201110042
| 罗积勇教授
| 古典文献学
| 古籍整理与研究
|
《上博竹书(七)》集释
| 杨真
| 2009201110043
| 萧毅副教授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古文字学
|
如淳《汉书音义》辑佚
| 郑贤梅
| 2009201110045
| 骆瑞鹤教授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古籍整理研究理论与方法
|
唐代试律试策辑考
| 刘彦
| 2009201110046
| 罗积勇教授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古籍整理研究理论与方法
|
当古典遭遇现代性——民国时期文学史的“宫体诗”图像建构
| 陈文婷
| 2009201110047
| 尚永亮教授
| 中国古代文学
|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
|
宋代闺秀四大家用典研究
| 龚玲
| 2009201110048
| | 中国古代文学
| 宋元文学
|
文学史书写中的明清章回小说——以大陆的中国文学史为中心
| 罗媛
| 2009201110050
| 吴光正教授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汉代子书引《诗》研究
| 殷学梅
| 2009201110051
| 曹建国副教授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先秦两汉文学
|
从汉末至竹林时期士人的心理探微
| 刘晓毅
| 2009201110053
| 陈顺智教授
| 中国古代文学
| 魏晋南北朝文学
|
近代湖湘词人群体研究
| 王翼飞
| 2009201110054
| 陈水云教授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“私”与“乐”的变化轨迹——宋代园林词发展进程研究
| 赵赟
| 2009201110055
| 王兆鹏教授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宋元文学
|
寒山诗研究
| 方倍
| 2009201110056
| 葛刚岩教授
| 中国古代文学
|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
|
宋代江阴“三葛”研究
| 谌银
| 2009201110057
| | 中国古代文学
| 宋元文学
|
语境还原——唐人传奇的经典化研究
| 舒金红
| 2009201110058
| 陈文新教授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《太平广记》女仙形象研究——以男女仙形象的对比为中心
| 韩雅慧
| 2009201110059
| 陈文新教授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一曲“痛并快乐着”的歌——八九十年代大学生的青春叙事
| 林如意
| 2009201110062
| 樊星教授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论汪曾祺作品的“校园叙事”
| 刘曼
| 2009201110063
| 张园副教授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都市经验与新诗象征体系的转型——1927-1937年的新诗
| 刘奎
| 2009201110065
| 荣光启教授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“我们的生活是一场骇人的现实”——论魏微的小说创作
| 周舒艺
| 2009201110066
| 於可训教授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卞之琳诗歌的接受研究
| 王丽琴
| 2009201110067
| 方长安教授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在传统与现代之间——重审穆时英的现代主义文学实验
| 袁明锡
| 2009201110068
| 张洁教授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焦灼的心灵史——施蛰存、李脱脂历史小说比较论
| 唐继宜
| 2009201110069
| 陈国恩教授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刘震云作品的历史建构
| 付静
| 2009201110070
| 张洁教授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从现时走向永恒的生存意识——韩少功与昆德拉作品比较研究
| 郑郁倩
| 2009201110071
| 叶立文教授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冯志及其诗歌的接受研究
| 薛艳妮
| 2009201110072
| 方长安教授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研究
| 殷翔
| 2009201110074
| 金宏宇教授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“尖锐的感觉”:穆旦的一种诗风
| 焦丽娜
| 2009201110075
| 荣光启教授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我是梦中传彩笔——试论废名小说里的儿童世界
| 刘若媛
| 2009201110076
| 陈国恩教授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“80后”作家群:消费时代的文化镜像
| 焦红燕
| 2009201110078
| 於可训教授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现当代文学
|
莫言新作《蛙》研究
| 张晶
| 2009201110079
| 方长安教授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现当代文学
|
伯纳德·马拉默德小说创作中的《旧约》潜藏
| 黄培兰
| 2009201110080
| 张思齐教授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狄更斯小说的教育影响因素
| 童彤
| 2009201110081
| 张箭飞教授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格雷厄姆·格林“宗教三部曲”中的潜文本初探
| 邵寅
| 2009201110083
| 涂险峰教授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“战国策”派主办报刊中的生存危机叙述
| 徐旭
| 2009201110084
| 赵小琪教授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比较文学
|
托尔金《魔戒》的对话性艺术
| 尹菁华
| 2009201110085
| 赵小琪教授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比较文学
|
浪漫的惊奇与困惑:济慈、雪莱和拜伦对自然科学的接受及其意图
| 李运顺
| 2009201110087
| 张箭飞教授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禁忌与成长:格林童话的现实价值指向
| 易茜
| 2009201110089
| 涂险峰教授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论《嘉莉妹妹》中的景观书写
| 李媛莉
| 2009201110090
| 张箭飞教授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北宋陈祥道《论语全解》研究
| 刘维
| 2009201110092
| 万献初教授
| 国学与汉学
| 国学及其对外教学
|
裴務齊正字本《刊謬補缺切韻》校稿
| 朱由静
| 2009201110094
| 熊桂芬副教授
| 国学与汉学
| 国学及其对外教学
|
明代日用纇書研究——以《三台萬用正宗》爲個案
| 胡一兵
| 2009201110095
| 于亭教授
| 国学与汉学
| 国学及其对外教学
|
《史记》《汉书》表及书志部分异文研究
| 罗璇
| 2009201110096
| 罗积勇教授
| 国学与汉学
| 古籍整理
|
《原本玉篇残卷》校録
| 董仙慧
| 2009201110097
| 邓福禄副教授
| 国学与汉学
| 国学及其对外教学
|
西方之中国形象研究-以《中國業報》爲個案
| 张家莉
| 2009201110098
| 于亭教授
| 国学与汉学
| 域外汉学
|
论当下中西奇幻小说写作中“第二世界”的建构——以《哈利·波特》和《猎物者》系列小说为例
| 王维
| 2009201110099
| 张杰教授
| 写作理论与实践
| 文体写作
|
底层叙事的深层意蕴和美学风格
| 杨凯
| 2009201110100
| 张杰教授
| 写作理论与实践
| 文体写作
|
试论“戏曲题材”的小说创作
| 解宇
| 2009201110101
| 刘礼堂教授
| 写作理论与实践
| 文体写作
|
试论文化游记的文体特征及审美价值
| 朱夏瑜
| 2009201110102
| 张杰教授
| 写作理论与实践
| 文体写作
|
中国网络小说研究
| 董子旗
| 2009201110103
| 邱飞廉教授
| 写作理论与实践
| 文体写作
|
新兴“被XX”组合研究
| 谢旭杰
| 2009201110106
| 冯学锋教授
| 对外汉语教学
|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研究
|
面向汉语国际推广的“被+X”结构研究
| 陶孝芳
| 2009201110107
| 郝琳教授
| 对外汉语教学
|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汉语本体研究
|
行动研究框架下对外汉语课堂教师语言研究
| 柯慧敏
| 2009201110109
| 瞿汛教授
| 对外汉语教学
| 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
|
法语国家学生汉语中介语易混淆心理动词“知道,认识,了解,懂”研究
| 韦玮
| 2009201110110
| 唐为群教授
| 对外汉语教学
|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
|
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“是”字句研究
| 张诗妍
| 2009201110112
| 赵世举教授
| 对外汉语教学
| 面向第二外语教学的本体研究
|
对外汉语听力教学语料真实性问题研究
| 刘思洋
| 2009201110116
| 冯学锋教授
| 对外汉语教学
|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
|
现代汉语语气副词“到底”研究
| 张凤珍
| 2009201110117
| 郝琳教授
| 对外汉语教学
|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
|
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字词教学结合模式研究
| 张文卿
| 2009201110119
| 卢烈红教授
| 对外汉语教学
| 对外汉语字词教学研究
|
短期进修生词汇教学模式初探
| 刘芳青
| 2009201110121
| 张杰教授
| 对外汉语教学
|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
|
汉日佛源语词对比研究
| 黄秀容
| 2009201110122
| 萧红教授
| 对外汉语教学
| 汉外语言对比
|
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语境设置研究
| 张佳文
| 2009201110123
| 程乐乐教授
| 对外汉语教学
|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
|
韩国学生在学习介词“给”的过程中偏误与教学设计
| 刘恩熙
| 2009271110001
| 张杰教授
| 对外汉语教学
|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汉语本体研究
|
汉语连词“和”与语法连词“et”比较研究
| 朱丽(QUILLE Julie)
| 2009271110003
| 唐为群教授
| 对外汉语教学
|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
|
老挝高中生动宾式离合词偏误分析
| 万纳
| 2009271110005
| 周颖菁教授
| 应用语言学
| 对外汉语教学
|
“糸”、“馬”、“虫”等三十八部汉字教学资源研发及教学建议
| 张侃
| 2009281110125
| 卢烈红教授
| 汉语国际教育
| 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
|
《语文新课标教材3000基本词语表》用字研究
| 郝晋
| 2009281110126
| 郝琳教授
| 汉语国际教育
|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汉语本体研究
|
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习得
| 吴倩
| 2009281110128
| 萧红教授
| 汉语国际教育
| 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
|
汉语的时间名词系统研究及教学
| 侯田媛
| 2009281110129
| | 汉语国际教育
|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汉语本体研究
|
汉语作为第二元音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原则
| 戴祥慧
| 2009281110130
| 张延成教授
| 汉语国际教育
| 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
|
初级汉语口语课堂教学互动与管理
| 任燕
| 2009281110131
| 张延成教授
| 汉语国际教育
|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
|
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字笔顺习得研究
| 陶东梅
| 2009281110132
| 张延成教授
| 汉语国际教育
| 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
|
词汇文化涵义与对外汉语教学
| 朱笔丹
| 2009281110133
| 邓福禄副教授
| 汉语国际教育
| 跨文化交际研究
|
“言”、“口”等十四部汉字教学资源研发与对外汉字教学探讨
| 许佳思
| 2009281110134
| 卢烈红教授
| 汉语国际教育
| 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
|
“大/小”类词研究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
| 张军辉
| 2009281110135
| 萧红教授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汉语基本方位词及其教学研究
| 吴洪锦
| 2009281110136
| | 汉语国际教育
|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汉语本体研究
|
“快乐学组词”Flash游戏研发与制作
| 余浩
| 2009281110137
| 冯学锋教授
| 汉语国际教育
| 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资源研发
|
三部中级商务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
| 李慧中
| 2009281110142
| 赵世举教授
| 汉语国际教育
|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
|
言说类动词词群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
| 刘金星
| 2009281110145
| | 汉语国际教育
|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汉语本体研究
|
关于基础汉字知识单元库建设项目的理论基础与思考
| 应晓玥
| 2009281110149
| 肖圣中副教授
| 汉语国际教育
| 国际汉语教育
|
19世纪美国传教士的中国形象书写研究——以卫三畏、丁韪良、明恩溥为中心
| 王娟
| 2009281110150
| 于亭教授
| 汉语国际教育
| 域外汉学
|
网络新词的造词法研究
| 牛婧文
| 2009281110151
| 邓福禄副教授
| 汉语国际教育
| 语言本体研究
|
认知心理学在对外汉语识字教学中的应用
| 邹伟
| 2009281110152
| 邓福禄副教授
| 汉语国际教育
| 国际汉语教育
|
多媒体技术下的对外汉字教学——兼论基础汉字单元库项目建设
| 高艳妮
| 2009281110154
| 肖圣中副教授
| 汉语国际教育
| 国际汉语教育
|
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气副词”究竟“的多角度研究
| 任文涛
| 2009281110156
| 萧红教授
| 汉语国际教育
| 对外汉语教学
|
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汉语否定范畴习得状况调查研究
| 郭朝慧
| 2009281110159
| 冯学锋教授
| 汉语国际教育
| 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
|
《语文新课标教材3000基本词语表》词性计量研究
| 刘兵华
| 2009281110161
| 郝琳教授
| 汉语国际教育
|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汉语本体研究
|
外向型量词词典研究
| 魏丽华
| 2009281110164
| 张延成教授
| 汉语国际教育
| 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
|
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成语文化教学——实验报告
| 陈岚
| 2009281110167
| 李慧教授
| 汉语国际教育
| 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
|
作品模式与文体分析-近十年中国悬疑小说创作研究
| 王多庆
| 20096201110104
| 邱飞廉教授
| 写作理论与实践
| 文体写作
|
论“80后”小说的文学主题及叙事特征
| 杨琳
| | 张园副教授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当代文学
|
自由乌托邦——《现代评论》的自由主义价值维度
| 李群林
| | 赵小琪教授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比较文学
|
海外汉语教学中委婉语教学实验与研究
| 刘晓婧
| | 冯学锋教授
| 对外汉语教学
|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
|
现代汉语词汇羡余现象研究
| 张祯
| | 于亭教授
| 对外汉语教学
| 汉语本体研究
|
基于交际教学法的海外汉语教学实验研究
| 陆方喆
| | | 对外汉语教学
| 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
|
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“言”部、“口”部、“心”部字研究
| 夏阳
| | 赵世举教授
| 对外汉语教学
|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实践
|
建筑美学视野下西西小说中的都市空间
| 柯巧玲
| | 赵小琪教授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比较文学
|
武汉话语气词研究
| 曾君
| | 冯学锋教授 潘世松教授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应用语言学研究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