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题目
| 学生姓名
| 学号
| 指导老师
| 专业名称
| 研究方向
|
论汪曾祺对其1940年代小说的重写
| 祁颂冰
| 2016201110085
| 张洁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小说研究
|
汉哈副词对比研究
| 祖莉
| 2017271110009
| 李会玲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文学史著中的解放区诗歌与经典塑造
| 李沛霖
| 2016201110084
| 方长安
| 中国语言文学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
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外应用学研究可视化分析
| 丁岑
| 2016201110023
| 赫琳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应用语言学
|
论纪大伟的身份消解书写
| 张博炜
| 2016201110103
| 赵小琪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比较文学
|
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安徒生童话研究
| 余思月
| 2015201110105
| 汪树东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庄子“逍遥游”内涵意义在英译本中的阐释
| 刘娟
| 2017281110209
| 曹建国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非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
| 肖力
| 2017281110179
| 萧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释成鹫生平与创作研究
| 哈亭羽
| 2016201110067
| 鲁小俊
| 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《淮南子·地形训》方术研究
| 唐艺萌
| 2016201110066
| 曹建国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先秦两汉文学
|
基于文化关键词阐释的对外汉语文化教材分析
| 郑嘉怡
| 2017281110263
| 李建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顺应论视角下的网视作品语言研究——以《奇葩说》为例
| 张钰莹
| 2016201110026
| 萧国政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言语与言语学
|
当代汉语诗歌中的长沙
| 罗玲
| 2016201110090
| 荣光启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诗歌
|
晚清科幻小说的发生
| 李佳鑫
| 2016201110087
| 荣光启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晚清科幻小说
|
沈从文的写作观研究
| 徐娴
| 2016201110118
| 陈建军
| 写作学
| 写作基础理论
|
基于国际汉语教学的MOOC平台研究
| 黄舒敏
| 2017281110155
| 刘金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汉字入门教学设计
| 周雪
| 2017281110140
| 韩小荆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普鲁斯特的“假扮游戏”——论《追忆似水年华》中隐藏的自我
| 张扬
| 2016201110093
| 张箭飞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高级阶段外国留学生常用的四种文体写作研究
| 刘丹丹
| 2017281110150
| 萧圣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论韩国诗话对黄庭坚的体认与反思——以《韩国诗话全编校注》为考察范围
| 张钰婷
| 2017281110282
| 谭新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日本汉语教材《文镜秘府论》研究
| 刘丹
| 2017281110177
| 吴光正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文化词汇编写研究——以三部中级教材为例
| 胡合庆
| 2017281110237
| 李会玲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《广韵》清入字在元代北方方言中的演变
| 白金峰
| 2016201110040
| 熊桂芬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传统语言学典籍整理与研究
|
青木正儿在游记中对中国的凝视研究
| 徐珲
| 2017281110171
| 赵小琪
| 汉语国际教育
| 跨文化交际研究
|
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——以湖北省高校为例
| 张艺飞
| 2017281110130
| 周颖菁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汉语复合趋向补语引申义的偏误研究及教学设计——以巴基斯坦留学生为例
| 罗丽琼
| 2017281110188
| 郭婷婷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对外汉语教材中国人物形象研究——以《汉语回话301句》等四种汉语教材为例
| 沈梦云
| 2017281110203
| 陈建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中日茶文化之礼仪及内在思想比较研究
| 彭梦
| 2017281110236
| 肖圣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汉语初级听力教材编写初探——以《发展汉语初级听力》与《HSK标准教程》为例
| 余海娇
| 2016281110130
| 孙萍萍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日剧《昼颜》文学伦理学研究
| 杨茜
| 2016201110119
| 陈建军
| 写作学
| 文体写作学
|
俄汉语象声词的对比分析及汉语象声词教学策略
| 卡米拉
| 2017271110011
| 潘泰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利用微信公众号辅助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的研究——以“汉语说吧”为例
| 金亚红
| 2017281110122
| 孙萍萍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来华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——以武汉大学为例
| 薛欣
| 2017281110139
| 周颖菁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中级班的对外汉语生肖文化教学研究——基于武汉大学留学生的教学实践
| 王芷仪
| 2017281110153
| 刘金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论音乐剧《拜访森林》与经典童话的互文叙事
| 洪思慧
| 2016201110096
| 赵小琪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比较文学
|
论骆以军长篇小说的创伤叙事
| 罗丹
| 2016201110098
| 赵小琪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比较文学
|
民俗文化在国际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——以汪曾祺的小说为例
| 陈磊洋
| 2017281110269
| 赫琳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汉语国际教育中中华武术课程的教学研究与设计
| 钟一鸣
| 2017281110120
| 周颖菁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元代杂剧和汉语教科书中的“个”
| 王诗琳
| 2017281110184
| 萧国政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本原爆文学中的“边缘人”现象研究
| 郑佳文
| 2016201110101
| 汪树东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叙事张力研究
| 胡祎
| 2016201110102
| 汪树东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论韩国诗话对苏轼的体认与反思——以《韩国诗话全编校注》为考察范围
| 张志敏
| 2017281110277
| 谭新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21世纪新兴形容词定量研究
| 余克勤
| 2016201110018
| 郭婷婷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词汇研究
|
家训的流变及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
| 陈建萍
| 2017281110276
| 葛刚岩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不同文化圈汉字教材的编写研究——从《汉字王国》与《汉字的世界》的启示出发
| 颜娅琦
| 2017281110151
| 李会玲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郭沫若史剧《蔡文姬》的版本变迁研究
| 程鸿
| 2016201110072
| 张园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戏剧版本研究
|
庾信与佛教关系考论
| 马麟
| 2016201110001
| 高文强
| 文艺学
| 中国文论
|
《聊斋志异》冯、但评点比较研究
| 唐蕊蕊
| 2016201110116
| 戴红贤
| 写作学
| 文体写作学
|
明末清初中国人编选朝鲜汉诗研究
| 兰淑坤
| 2016201110065
| 程芸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(柒)·赵简子》集释、译注
| 张明珠
| 2016201110038
| 肖圣中
| 汉语言文字学
| 古文字
|
“三花系列”二奶形象研究——文夕笔下的特区异类女性
| 樊思雨
| 2016201110083
| 张洁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小说
|
为自己的时代命名——李洱小说研究
| 黄诗婷
| 2016201110082
| 叶立文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印尼留学生汉语阅读策略调查
| 张优思
| 2017271110013
| 程乐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俄罗斯留学生汉语语音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研究
| 侯雨晴
| 2017281110201
| 张延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明清长篇白话小说神异叙事研究
| 王方
| 2016201110059
| 鲁小俊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游戏教学法在美国中学远程汉语教学中的运用——以贝蒂孔子课堂为例
| 高斯逸
| 2016281110138
| 郭婷婷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莫言小说后现代叙事艺术研究
| 李博
| 2016201110017
| 戴红贤
| 写作学
| 写作基础理论
|
新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汉语中级写作教学模式研究
| 陈敏
| 2017281110258
| 韩小荆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巴金“激流三部曲”人物关系研究
| 吴天蓓
| 2016201110081
| 金宏宇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现代报刊中的诗人视觉形象探析
| 明淇
| 2016201110080
| 方长安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|
短视频关键意见领袖的“人设”及语用身份建构
| 黄迪
| 2016201110021
| 赫琳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应用语言学
|
酷儿理论视阈中的让·热内小说研究
| 汪汝文
| 2016201110100
| 涂险峰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美国大学汉语课堂体演文化教学法案例研究——以俄亥俄州立大学为例
| 杨彦方
| 2017281110123
| 郭婷婷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高校官方网站语言功能评价指标分析
| 朱点
| 2016201110022
| 黄晓春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语言信息处理
|
周汉“敏”德及其阐释研究
| 许风杰
| 2016201110046
| 李会玲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古文献学史
|
《汉字等级大纲》甲级字形体与职用演变研究——以甲级字中与人体相关的基础字为例
| 石梅
| 2017281110232
| 肖毅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三种“或A或B”组合的语法化
| 熊凤
| 2016201110033
| 卢烈红
| 汉语言文字学
| 汉语史
|
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古琴才艺课程教学设计
| 丁岚
| 2017281110158
| 韩小荆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塔可夫斯基电影空间的知觉现象学研究
| 胡鹏飞
| 2016201110109
| 涂险峰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元杂剧《赵氏孤儿》在英国的传播
| 李晓佳
| 2017281110246
| 肖圣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革命的焦虑与传统的发明——十七年戏曲现代戏研究
| 刘宁涛
| 2016201110013
| 李松
| 文艺学
| 西方文论
|
“物色”新论
| 马可雅
| 2016201110012
| 李建中
| 文艺学
| 中国古代文论
|
中国古代武侠小说中的侠女研究
| 李诗君
| 2016201110054
| 鲁小俊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高级水平留学生汉语课外阅读效果调查研究
| 刘月
| 2017281110244
| 赫琳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韩国留学生“上”类词语习得研究
| 杨利媛
| 2017281110222
| 赫琳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黄侃《字通》研究
| 贺骞琪
| 2016201110045
| 邓福禄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传统语言学典籍的整理和研究
|
荻生徂徕《读荀子》训诂研究
| 秦申
| 2015201110044
| 邓福禄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传统语言学典籍的整理和研究
|
中西对比视角下的中国神话教学设计
| 张曦
| 2016281110136
| 萧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》审音推广问题研究
| 吕清林
| 2016201110025
| 赫琳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古汉字与古埃及圣书字比较研究
| 施柳青
| 2015201110031
| 肖圣中
| 汉语言文字学
| 文字学
|
约翰·班维尔小说中的创伤书写研究
| 王思齐
| 2016201110108
| 汪树东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威廉·吉布森赛博朋克小说中的科技伦理研究
| 朱钰婷
| 2016201110105
| 赵小琪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比较文学
|
“就是说”类话语标记研究
| 徐旭
| 2016201110112
| 赵世举
| 对外汉语教学
|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
|
汉语初学者名量词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——以匹兹堡大学孔子学院为例
| 黄丽娟
| 2016281110142
| 李会玲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《墨子》散文写作理论与实践研究
| 陈韬
| 2016201110120
| 刘礼堂
| 写作学
| 文体写作学
|
淮安方言的重叠现象研究
| 周星宇
| 2016201110030
| 萧红
| 汉语言文字学
| 方言学
|
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中的“鸟言兽语”之争
| 王雪晶
| 2016201110077
| 叶李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两汉之际的河西文人及其作品研究
| 保海霞
| 2016201110052
| 钟书林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先秦两汉文学
|
三国两晋及南朝时期语言接触的史料钩沉与解析
| 蔡欣欣
| 2017281110143
| 肖圣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微博警情通报类语篇的研究
| 刘梦圆
| 2016201110016
| 郭婷婷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六七十年代“样板戏”的对外传播与接受研究
| 吴婧
| 2016201110003
| 李松
| 文艺学
| 西方文论
|
《皇明诏令》白话勅令语法研究
| 朱培培
| 2015201110034
| 卢烈红
| 汉语言文字学
| 汉语语法史
|
《新五代史》复音词研究
| 陈琦
| 2015201110033
| 韩小荆
| 汉语言文字学
| 词汇学
|
美国小学汉语课堂中儿歌运用情况研究——以匹兹堡大学孔子学院为例
| 彭梦蝶
| 2016281110134
| 周颖菁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宋代早行诗研究
| 陈紫茜
| 2016201110063
| 谭新红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宋元文学
|
面向高阶汉语学习者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学习的APP设计
| 黄词
| 2017281110225
| 荣光启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气:从自然哲学到文艺理论
| 尉景婷
| 2016201110009
| 李建中
| 文艺学
| 古代文论
|
隐元禅师东渡前诗偈研究
| 王全武
| 2016201110047
| 吴光正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极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
| 凡梦杰
| 2017281110156
| 赫琳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现实的经验与“形而上”的求索——马原近作研究
| 涂刘俊
| 2016201110076
| 叶立文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小说
|
执着探寻与多维透视——林斤澜新时期以来小说创作中的人性书写
| 陈瑶
| 2016201110074
| 叶李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中西方宫殿命名理据研究
| 张琰
| 2017281110193
| 罗积勇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哈萨克斯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的现状及思考——以阿里-法拉比哈萨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等五所孔子学院为例
| 库米萨伊
| 2017271110022
| 孙萍萍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蒙古国高校汉语口语课教学研究——以蒙古国三所大学为例
| 扎亚
| 2016271110011
| 程乐乐
| 对外汉语教学
| 汉语教学
|
西汉时期《老子》文本演变研究
| 秦天明
| 2016201110055
| 钟书林
| 古代文学
| 先秦两汉文学
|
《明僧弘秀集》研究
| 赖艳彬
| 2016201110064
| 吴光正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元明清文学、佛教文学
|
“一带一路”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研究
| 何常青
| 2017281110144
| 萧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“真幻”新论——基于当代幻想文学的理论探析
| 李虹烨
| 2016201110004
| 李建中
| 文艺学
| 中国文论
|
本雅明文学批评中的“及物”思想
| 曾沁雅
| 2016201110006
| 李松
| 文艺学
| 西方文论
|
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第七版新增词的色彩义研究
| 王继蓉
| 201620111009
| 赵世举
| 汉语言文字学
| 现代汉语
|
巴金长篇小说《爱情的三部曲》版本与文本演变研究
| 马天娇
| 2016201110088
| 金宏宇
| 中国语言文学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
《小小十年》研究
| 许婧雯
| 2016201110071
| 金宏宇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现代汉语疾病词的结构语义考察
| 吴梦丽
| 2017281110250
| 阮桂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导师队伍调查报告(2014-2018)
| 李青霖
| 2017281110239
| 阮桂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汉语国际教育视角下“X什么X”类构式研究
| 艾娜
| 2017281110180
| 萧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宋代诗学考据学研究
| 黄贞子
| 2016201110056
| 谭新红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宋元文学
|
范处义《诗补传》研究
| 唐茜
| 2016201110051
| 曹建国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先秦两汉文学
|
论《茶馆》的文学版本变迁
| 刘蓉
| 2016201110092
| 张园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
百年好莱坞电影中华人男性形象研究
| 李丹丹
| 2017281110272
| 刘春阳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高级汉语教学中的诗歌运用研究
| 汪露
| 2017281110256
| 荣光启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“一+M+把+N+VP”格式的主观性及其教学研究
| 江洋
| 2016201110115
| 赵世举
| 对外汉语教学
|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
|
来华本科留学生中华文化课程设置研究——以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为例
| 董家瑶
| 2017281110220
| 方长安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弥合裂隙的尝试与困惑——论《北京人》的版本变迁
| 黄慧辰
| 2016201110079
| 张园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视频素材在美国中小学汉语教学中的应用——以Bellefonte Area Middle School孔子课堂教学实践为例
| 董一睿
| 2016281110151
| 张延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迪拜地区华人子女在线汉语教学研究
| 刘松梅
| 2017281110218
| 艾士薇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现代汉语体词性谓语句的构式分析
| 王璐
| 2016201110028
| 张延成
| 汉语言文字学
| 现代汉语
|
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研究
| 虞颖钰
| 2017281110238
| 刘春阳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瘟疫书写的互文渗透与文化塑型——以1722年《瘟疫年纪事》和1947年《鼠疫》为例
| 王昕
| 2016201110107
| 张箭飞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《说文释例》引金文研究
| 龚奇冉
| 2016201110031
| 肖圣中
| 汉语言文字学
| 古文字学
|
企业网络书面致歉声明言语行为及策略研究
| 王娜
| 2016201110019
| 黄晓春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泰国大学生汉字偏旁教学的实验研究
| 李凌波
| 2017271110014
| 刘莉妮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元僧中峰明本及其拟寒山诗研究
| 陈卓尔
| 2015201110072
| 吴光正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元明清文学
|
想象、风景、互文——司各特诗体小说与“苏格兰性”建构
| 卿青
| 2015201110100
| 张箭飞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《文始》的形音义系统和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建设
| 鲁钊宇
| 2016201110113
| 张延成
| 对外汉语教学
|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
|
明末清初南通范氏家族文人研究
| 张淑婷
| 2016201110069
| 陈水云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《人间世》中的诗歌艺术探索
| 刘千惠
| 2016201110073
| 方长安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诗歌
|
沈从文《边城》在美国的传播
| 张静超
| 2017281110196
| 陈建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对联在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中的应用研究
| 魏晨
| 2017281110172
| 熊桂芬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米歇尔•图尼埃作品中的身体书写
| 王启顺
| 2016201110094
| 涂险峰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“名名”并列式的句法属性及其二语习得研究
| 徐丹诚
| 2017281110125
| 张延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泰国汉语教师志愿者胜任力状况调查研究
| 王敏
| 2017281110226
| 黄晓春
| 汉语国际教育
| 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
|
明代私人藏书保护研究
| 万晓
| 2016201110043
| 王美英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古籍整理研究理论与方法
|
古诗文吟诵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探索
| 杨莉
| 2017281110147
| 韩小荆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网络詈词分类分级及其监管应用研究
| 李敏婕
| 2016201110020
| 黄晓春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在线少儿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探究
| 赵亮
| 2015201110123
| 阮桂君
| 对外汉语教学
| 第二语言习得
|
甲骨文和金文区别指标研究
| 李振
| 2016201110037
| 卢烈红
| 汉语言文字学
| 训诂学、古文字学
|
郭嵩寿未刊手札整理研究
| 唐佳
| 2016201110042
| 萧毅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古籍整理
|
跨文化视角下的韩英俊是新闻互译研究
| 董双
| 2017281110134
| 程乐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当代汉语新同形同音词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初探
| 杜娇
| 2017281110251
| 赫琳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清白话小说词缀“阿”和“老”研究
| 郝媛
| 2016201110034
| 萧红
| 汉语言文字学
| 汉语史
|
古文字教材文选研究
| 钟琦
| 2016201110035
| 萧圣中
| 汉语言文字学
| 古文字
|
武汉地区哈萨克斯坦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
| 发丽扎
| 2017271110021
| 孙萍萍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交互类汉语学习手机软件研究与设计
| 田庆
| 2017281110124
| 黄晓春
| 汉语国际教育
| 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
|
阳城方言若干语法标记研究
| 白婧
| 2016201110027
| 卢烈红
| 汉语言文字学
| 汉语语法学
|
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晚明小品热研究
| 毛劲羽
| 2016201110049
| 陈水云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魏晋南北朝“诗缘情”说研究
| 窦琪玥
| 2016201110010
| 李建中
| 文艺学
| 中国文论
|
论巴博罗•毕加索诗歌中的反空间透视
| 刘婉仪
| 2016201110097
| 赵小琪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比较文学与华文文学
|
《诗经》“后妃说”研究
| 张爽
| 2016201110039
| 李会玲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古文献学史
|
《选雅》研究
| 乔杭媛
| 2016201110044
| 罗积勇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传统语言学典籍整理与研究
|
日本《论语》古抄本——青莲院本《论语集解》研究
| 张莉莉
| 2017281110274
| 钟书林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俄译版《聊斋志异》翻译疏误研究
| 波莉纳
| 2016271110012
| 韩小荆
| 汉语言文字学
| 词汇训诂学
|
从“怀旧新顽主”到“时代写实者”——论石一枫的都市青年书写
| 翁荣江
| 2016201110078
| 叶李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当代文学
|
论韩国诗话对秦观的体认与反思——以《韩国诗话全编校注》为考察范围
| 齐永丽
| 2017281110241
| 谭新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第7版)名动形兼类词标注研究
| 王文锦
| 2017281110164
| 张延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三晋玺印职官辑考
| 熊紫莹
| 2015201110043
| 肖毅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传统语言学典籍整理与研究
|
阮元经学思想研究
| 金灿
| 2016201110041
| 于亭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古文献学史
|
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经济类外来词研究
| 宋菲
| 2017281110173
| 罗积勇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语素教学法在奎克谷中学二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
| 程宇
| 2016281110139
| 阮桂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美国私立高中汉语教学个案研究——以美国圣约瑟夫高中为例
| 吴叶莉
| 2016281110143
| 郭婷婷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“真”与“和”——刘熙载散文理论研究
| 李雅欣
| 2016201110005
| 高文强
| 文艺学
| 中国古代文论
|
语文标准化考试的回顾与反思
| 江姝
| 2016281110129
| 吴天明
| 学科教学(语文)
| |
谦敬语古今变化研究
| 孙御晓
| 2016201110032
| 韩小荆
| 汉语言文字学
| 训诂学
|
汉越组织名翻译研究
| 武氏草
| 2016271110008
| 郭婷婷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语言对比与翻译
|
诗词节目对留学生古典诗词教学的启示探究
| 黄蜜
| 2016281110154
| 萧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新生歇后语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
| 左金铭
| 2017281110228
| 李会玲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汉越语在中越语言交流学习中的价值
| 郭红娥
| 2017271110002
| 萧圣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网络流行语类词缀的研究
| 刘寒
| 2017281110190
| 萧国政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论文摘要综合考察
| 杨莹
| 2017281111027
| 阮桂君
| 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
| |
来华非洲留学生汉语学习态度调查研究
| 姚曈
| 2017281110208
| 萧国政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北宋赐宴诗研究
| 朱康玲
| 2016201110050
| 谭新红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宋元文学
|
对外汉语高级综合教材练习题设计研究——基于对《发展汉语》和《博雅汉语》的考察
| 李季诗语
| 2017281110115
| 赵世举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明传奇“大团圆”结局及其对元杂剧的接受——以《六十种曲》为中心
| 孙凡晰
| 2016201110058
| 程芸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语块教学在高级写作教学中的应用——以《发展汉语•高级写作》为例
| 廖海容
| 2017281110116
| 刘莉妮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美国少儿汉语夏令营主题式教学研究
| 王雨
| 2016281110144
| 程乐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跨文化视域下的诅咒语研究
| 陈颖颖
| 2017281110267
| 李建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《左传》邦交辞令的训诫意识
| 袁姝玥
| 2016201110053
| 葛刚岩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先秦两汉文学
|
海外华裔子女线上汉语学习情况调查——以杭州哈兔中文网络学院为例
| 李兰兰
| 2017281110225
| 张延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德国成人初级汉语学习特点个案研究
| 邓小露
| 2017281110204
| 李松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“什么”否定用法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
| 王桂琼
| 2017281110141
| 刘金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杨万里山水诗论
| 陈香怡
| 2016201110007
| 高文强
| 文艺学
| 中国古代文论
|
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——威廉•格纳齐诺小说新论
| 徐远昭
| 2016201110106
| 涂险峰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大众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咖啡文化
| 黄凯伦
| 2016201110011
| 刘春阳
| 文艺学
| 西方文论
|
留学生转折连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
| 宁可婧
| 2017281110186
| 萧国政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关中地区汉语教师方言纠偏
| 沙雨凝
| 2017281110266
| 肖圣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21世纪中国文学通史的民间文学叙述
| 张奕
| 2016201110060
| 陈文新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声学特征对普通话声调感知的影响——以能量包络、音长和共振峰为例
| 李晗菲
| 2016201110110
| 张延成
| 对外汉语教学
|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
|
夹缝之中——论王小波《似水柔情》中双性恋的生存困境
| 李嘉懿
| 2016201110089
| 张洁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哥伦比亚当代小说中的暴力、历史与空间——以《栖息在绿柠檬树上的花鸟》、《杀手的童贞》、《深谷幽城》为例
| 颜雪雯
| 2015201110109
| 张箭飞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案例式商务汉语教材的编写与教学研究——以《卓越汉语•商务致胜》为例
| 王琴燕
| 2017281110212
| 赵世举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中级阶段留学生语篇词汇衔接偏误分析——以武汉大学留学生习作为例
| 戚昊月
| 2017281110129
| 周颖菁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论面向华裔儿童网络中文教学服务原则——以51kid在线少儿中文教学实践为例
| 吴敏豪
| 2017281110216
| 方长安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心理动词分析以及教学设计——以新HSK词汇大纲5、6级为例
| 曹乐
| 2017281110182
| 方长安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汉语学习APP的互动性分析
| 冯收
| 2017281110149
| 程乐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现代汉语“我才不X呢”构式的多角度研究
| 周冰
| 2016201110114
| 程乐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
|
“构式-语块”视野下的“对”字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
| 陈云
| 2017281110159
| 赫琳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现代汉语单音名词重叠表“每”的语法语义考察
| 胡睿琳
| 2017281110131
| 阮桂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名量词分析研究及其教学应用——以《汉语教程》和《发展汉语》教材为例
| 张思烨
| 2017281110183
| 郭婷婷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王十月论——兼论打工文学的转型
| 王婷
| 2016201110070
| 张洁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《官话应酬新篇》词汇研究
| 葛怡爽
| 2015201110040
| 萧红
| 汉语言文字学
| 词汇学
|
政务微博语言失范及话语优化策略研究
| 刘宇
| 2016201110017
| 黄晓春、王宇波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从井上靖历史小说《天平之甍》看中日文化交流
| 鲁巧昀
| 2017281110242
| 程芸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非洲籍留学生中文版学术论文表述偏误研究——以武汉大学为例
| 康承佳
| 2017281110252
| 方长安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幽默网络流行语研究
| 吴文超
| 2016201110036
| 赵世举
| 汉语言文字学
| 现代汉语
|
对外汉语医学词汇教学分析与设计——以《实用医学汉语》(基础篇1)为例
| 杨毅
| 2017281110175
| 萧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对外汉语视角下的礼貌用语教学研究
| 张宝兰
| 2017281110248
| 汪树东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王尔德作品中的身体叙事与审美霸权的关系研究
| 刘晨
| 2015201110103
| 涂险峰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高校婚恋交友语言研究——以公众号“山大脱单”为例
| 张璐
| 2016201110015
| 赫琳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“梁庄系列”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比较研究
| 余梦月
| 2016201110121
| 刘礼堂
| 写作学
| 写作基础理论
|
网络文学的生产与消费——以阅文集团为考察对象
| 方良坤
| 2016201110086
| 方长安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
中华才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
| 朱田子
| 2017281110152
| 肖圣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汉、法动物成语差异分析及其教学策略
| 田园
| 2017281110135
| 李慧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现代汉语“X是X”与“X归X”结构比较研究
| 杨佳南
| 2016201110111
| 阮桂君
| 对外汉语教学
|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
|
狄更斯作品中的地域空间隐喻
| 王云一
| 2016201110099
| 张箭飞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空间视域下的武汉美术馆定位研究
| 江艾婧
| 2016201110008
| 刘春阳
| 文艺学
| 西方文论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