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题目
| 学生姓名
| 学号
| 指导老师
| 专业名称
| 研究方向
|
商於驿道与唐诗空间书写
| 甘晓雯
| 2017201110056
| 尚永亮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唐代文学
|
初盛唐入狱文人研究
| 张凤仪
| 2017201110060
| 尚永亮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六朝隋唐五代文学
|
萧公权诗词活动研究
| 白玉雪
| 2017201110053
| 陈水云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MOBA手机游戏台词语言研究——《王者荣耀》《非人学园》为例
| 高冰清
| 2017201110021
| 黄晓春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美国圣约瑟夫高中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初探
| 宋菲
| 2017281110275
| 于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PBL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运用
| 郭莎
| 2017201110231
| 涂险峰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武汉三所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研究
| 周颖静
| 2018281110155
| 李会玲
| 汉语国际教育
| 调查研究
|
清光绪初中国文人的东京日常生活——以《大河内文书》(1875-1881)为中心
| 冯春祥
| 2017201110062
| 程芸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晚清文人姚永概的阅读生活与思想转变——基于《慎宜轩日记》的分析
| 樊维
| 2017201110034
| 王美英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古籍整理与研究
|
《十驾斋养新录》看钱大昕的校勘实践与理论
| 张仪
| 2017201110035
| 罗积勇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传统语言学典籍整理与研究
|
武汉地区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
| 孙晓凡
| 2018281110140
| 萧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基于语料库的“不像”比较句偏误及教学研究
| 程雨婷
| 2017281110205
| 萧国政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《尚书中候》研究
| 宋吉如
| 2017201110063
| 曹建国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先秦两汉文学
|
时代领域中的别样青春——《青春之歌》经典化研究
| 曾俏
| 2017201110073
| 陈国恩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
郭璞及其文学创作研究
| 龚靖芸
| 2017201110045
| 钟书林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先秦两汉魏晋文学
|
谣谚的早期形态及发展脉络
| 黄夏雯
| 2017201110049
| 葛刚岩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先秦两汉文学
|
李佩甫小说中的“城市异乡者”书写及其价值观问题
| 裘佳妮
| 2017201110068
| 陈国恩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当代文学
|
“融合”:郭永秀诗歌创作论
| 毛紫昀
| 2017201110114
| 陈建军
| 写作学
| 写作基础理论
|
清代闺阁诗人关锳研究
| 邓优倩
| 2017201110057
| 陈水云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德阳方言分类研究
| 李安淇
| 2017201110111
| 阮桂君
| 对外汉语教学
|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
|
端木蕻良小说《科尔沁旗草原》版本研究
| 邓淦元
| 2017201110081
| 金宏宇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新文学版本研究
|
刘宝楠《论语正义》义理思想研究
| 李鑫卓
| 2017201110058
| 钟书林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先秦两汉文学
|
欧洲传教士的汉语研究对汉语二语学习的启示
| Sidonie Marie Francoise RIGOULOT
| 2018271110010
| 阮桂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韩中汉语语法教材中补语教学问题的对比研究
| 吴惠烂
| 2018271110011
| 潘泰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俄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典型成功案例研究
| Daria Sivova
| 2018271110008
| 阮桂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《HSK汉英双语成语学习词典》设计及实现
| 欧天琪
| 2018271110012
| 黄晓春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材汉字教学内容调查研究
| 王珂
| 2017281110119
| 郭婷婷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新HSK大纲词汇表中的文化词研究
| 刘影影
| 2018281110119
| 程乐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在蒙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冲突案例及分析
| 彭彧
| 2017281110271
| 阮桂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美国《中文教师协会学报》(2009-1018)教学研究类论文调查分析
| 徐兆静
| 2017281110194
| 李松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汉语中“火”词群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
| 罗慧
| 2018281110138
| 韩小荆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《子夜》阐释史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观念的流变
| 陶轶
| 2017201110076
| 叶李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“大院”身份与文艺叙事——石一枫为中心兼议“大院”子弟文艺群
| 江颖
| 2017201110078
| 叶立文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当代小说研究
|
简论赖声川戏剧的时空观及其艺术实验
| 黄睿
| 2017201110071
| 张园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话剧
|
基于有效输出理论的任务前策划和重复原则汉语口语教学研究——以英国纽斯卡尔孔子学院为例
| 李儒昂
| 2017281110199
| 郭婷婷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阎连科小说的英美传播研究——兼论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
| 秦小倩
| 2018271110123
| 郭婷婷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“鲜花何以重放”——论《重放的鲜花》的编纂及其文学史意义
| 赵雪邑
| 2017201110075
| 叶李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德国杜伊斯堡-埃森大学鲁尔都市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教学研究
| 王思玉
| 2017281110217
| 高文强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北朝时期语言接触的史料钩沉及其启示
| 向宇
| 2018281110147
| 肖圣中
| 对外汉语教学
| |
汉语中含“风”词语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
| 胡贝贝
| 2018281110133
| 韩小荆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近三十年香港青春电影暴力叙事研究
| 蔡妙
| 2017201110112
| 陈建军
| 写作学
| 写作基础理论
|
二十世纪元代山水画的海外传播与接受
| 冯紫璇
| 2017201110005
| 李松
| 文艺学
| 西方文论
|
论何其芳的身份转变与重构
| 杨尧钦
| 2017201110008
| 李松
| 文艺学
| 中国现代文论
|
康有为的儒学变革与诗学的近代转型
| 刘吉玲
| 2017201110009
| 高文强
| 文艺学
| 中国文论
|
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情感过滤因素研究
| 李美仪
| 2018281110151
| 肖毅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《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》物观研究
| 易子君
| 2017201110047
| 曹建国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先秦两汉文学
|
诗集《漳河水》论
| 季晶晶
| 2017201110083
| 金宏宇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现代诗歌、新文学版本研究
|
美国鲁迅研究的思路与方法(1990-2019)
| 吴玥瑶
| 2017201110007
| 李松
| 文艺学
| 西方文论
|
气候灾难的隐喻:以玛格丽特·阿特伍德《疯癫亚当》三部曲为中心
| 官雪莹
| 2017201110090
| 张箭飞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《无名书》中的风景研究
| 龚映月
| 2017201110086
| 於可训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
跨文化交际视阈下英美小说书名汉译的研究
| 杨琪
| 2018281110116
| 韩小荆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人工智能文学写作的“人学”反思
| 刘青云
| 2017201110013
| 刘春阳
| 文艺学
| 西方文论
|
惠洪《冷斋夜话》诗学思想摭论
| 温玲
| 2017201110011
| 高文强
| 文艺学
| 中国文论
|
消息语篇连贯性研究
| 王晓蕾
| 2017201110023
| 黄晓春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汉语应用与信息处理
|
汉碑所见职官研究
| 贾慧敏
| 2017201110031
| 肖毅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传统语言学典籍整理与研究
|
“名动”偏正式双音复合词研究
| 靳欢畅
| 2017201110109
| 张延成
| 对外汉语教学
|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
|
汉诗传统的现代回响——陈先发研究
| 李晓洁
| 2017201110085
| 荣光启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当代诗歌
|
“外源”与“外援”——莎士比亚之于袁昌英文学世界的意义
| 程敏敏
| 2017201110069
| 叶李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《发展汉语(第二版)·初级口语(Ⅰ)(Ⅱ)》教材中文化因素编写研究
| 李阳
| 2018281110145
| 萧映
| 汉语国际教育
| 汉语国际文化教学研究
|
在英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冲突案例及分析
| 薛梦雨
| 2017281110224
| 阮桂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对外汉语教师移情问卷的编制和移情能力的测试
| 张齐
| 2018281110154
| 刘莉妮
| 汉语国际教育
| 汉语国际教育理论及应用实践相关内容
|
乌克兰南方师范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活动调查
| 叶玉
| 2017281110227
| 程芸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中德第二语言中级综合教材对比研究——以《发展汉语·中级综合Ⅰ》和《走遍德国B1》为例
| 刘梓昀
| 2018281110153
| 刘莉妮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汉语礼节性邀请言语行为及应对策略研究
| 朱智凝
| 2018281110115
| 赵世举
| 汉语国际教育
|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
|
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通史中的明清戏曲叙述
| 孟秋江
| 2017201110061
| 陈文新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《文心雕龙》器物言说研究
| 何灵
| 2017201110015
| 李建中
| 文艺学
| 中国文论
|
陈廷焯“沉郁”辨正及其今变
| 谢微
| 2017201110004
| 李建中
| 文艺学
| 中国文论
|
对外汉语中级综合教材动词英文释义问题研究
| 朱小萌
| 2017281110154
| 周颖菁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《成功之路》初级教材中交际文化的分析
| 唐疆铭
| 2018281110150
| 李慧
| 汉语国际教育
| 对外汉语教学
|
失落时间的再造——黄锦树小说研究
| 沈芬
| 2017201110066
| 方长安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华文文学
|
梁章矩联话研究
| 罗石媛
| 2017201110039
| 罗积勇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传统语言学典籍整理与研究
|
新世纪湖北省博物馆常设展的叙事逻辑研究
| 曹家宁
| 2017201110001
| 刘春阳
| 文艺学
| 西方文论
|
米涅·渥特丝推理小说的怪诞书写
| 杜什悦
| 2017201110096
| 赵小琪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
“那不勒斯四部曲”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
| 关咏今
| 2017201110091
| 涂险峰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贯休诗歌批评研究
| 廖楚宜
| 2017201110010
| 高文强
| 文艺学
| 中国文学批评史
|
国家权力下地方剧团的历史透视——宜宾“青川”剧团制度研究
| 李萌芽
| 2017201110012
| 李松
| 文艺学
| 艺术制度
|
新课标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的词语计量研究
| 陈正仪
| 2017201110020
| 郭婷婷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词语计量研究
|
“我”眼中的“世界”——辛波斯卡诗歌的视觉艺术
| 刘芷懿
| 2017201110100
| 赵小琪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比较文学
|
莫里亚克小说中的凝视与反凝视
| 胡怡
| 2017201110097
| 涂险峰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书写文化视域下的中古写本研究——以玄应的《一切经音义》为中心
| 叶子葳
| 2017201110032
| 于亭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传统语言学典籍整理与研究
|
初级水平蒙古国学生汉字书写研究——以蒙古国伊赫扎萨克国际大学为例
| 马真
| 2017281110146
| 邓福禄
| 汉语国际教育
| 汉语国际教育
|
莫斯科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
| 黄沙沙
| 2017281110268
| 汪树东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汉语动词短语省略的允准及相关问题研究
| 王安琪
| 2017201110017
| 赫琳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句法学
|
文学史家的主体性与20世纪上半叶文学史中的小品文书写
| 李梦竹
| 2017201110054
| 陈文新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海外汉语教师“课外互动”实例分析
| 夏雅芳
| 2017281110162
| 张延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曹禺《日出》的版本变迁及其文学史书写
| 武晓雨
| 2017201110079
| 张园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论《新五人诗选》
| 李佳璇
| 2017201110084
| 荣光启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诗歌
|
日本当代科幻动漫中的未来城市空间想象研究
| 陈志文
| 2017201110095
| 赵小琪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比较文学
|
政治与文化双重变奏中的《围城》接受史研究
| 黄梦婷
| 2017201110070
| 陈国恩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
帕特里克·怀特长篇小说中的隐喻研究
| 覃琛然
| 2017201110105
| 赵小琪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
《河图》纬研究
| 康乾
| 2017201110046
| 曹建国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先秦两汉文学
|
泰语消极情感概念隐喻研究
| 张哲娜
| 2017201110007
| 黄晓春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应用语言学
|
汉韩语十二生肖动物词语对比研究
| 张玹定
| 2017201110005
| 赵世举
| 汉语言文字学
| |
论加华作家陈河的华商小说中的“陌生人”
| 袁媛
| 2017201110098
| 赵小琪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比较文学
|
饮食类动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
| 谈天原
| 2017281110132
| 刘金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八十年代以来小说中“零余者”形象研究
| 彭馨玉
| 2017201110072
| 叶立文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人性与政治的歧路——《原野》经典化考论
| 石沁舒
| 2017201110080
| 陈国恩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对外汉语影视剧视听说教材研究——以《汉语视听说教程——家有儿女》为例
| 王宏燕
| 2018281110146
| 萧映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安吉拉·卡特后期小说中的身体话语与自我意识研究
| 裴玉丕
| 2017201110092
| 涂险峰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对外汉语文化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编写研究
| 周嘉欣
| 2018281110122
| 李会玲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韩国高中汉语课堂文化教学研究——以裕信高中为例
| 叶长青
| 2017281110253
| 黄晓春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玛格丽特·尤瑟纳尔小说中的欲望机制研究
| 陈昕
| 2017201110102
| 艾士薇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清代以来《说文解字》新附字考证方法研究
| 余雪莹
| 2017201110033
| 邓福禄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|
基于学习需求的汉语教材适配度研究——以泰国普吉皇家大学为例
| 崔雨静
| 2017281110221
| 萧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汉印复姓疏证
| 刘洋娣
| 2017201110038
| 肖毅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传统语言学典籍整理与研究
|
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名词重叠偏误与教学策略研究——以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本科三年级写作课为例
| 周梦婷
| 2018281110149
| 周颖菁
| 汉语国际教育
| 汉语习得偏误
|
中日常用汉字字形对比分析与对日汉字教学
| 涂小菊
| 2018281110136
| 肖圣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日本《论语》古钞本——林泰辅旧藏本《论语集解》研究
| 朱亚楠
| 2017281110273
| 钟书林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任务型教学法在美国大学汉语选修课中的应用研究
| 车春晖
| 2017281110166
| 赵世举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主题式教学在美国高中初级汉语课堂的应用研究——以宾州塞拉天主教高中为例
| 刘艳
| 2017281110187
| 张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中级汉语标点符号偏误分析——以武汉大学南亚留学生为例
| 杨倩
| 2018281110156
| 孙萍萍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零基础商务汉语教材的比较研究——以《经理人汉语·生活篇》和《赢在中国-商务汉语系列教程·基础篇》为例
| 宋振霞
| 2017281110197
| 张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高级阶段留学生汉语修辞手法的使用情况及教学建议——以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本科三年级写作课为例
| 储娟
| 2018281110131
| 周颖菁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苏格兰小学汉语教学课堂管理案例及分析
| 王禧璐
| 2017281110117
| 阮桂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单一焦点下媒体报道的语言视觉和社会影响
| 孔雪
| 2017201110022
| 黄晓春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对话共振视角下的是非问答语考察
| 杨菲菲
| 2017201110024
| 黄晓春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汉语应用与信息处理
|
兴宁客家方言名量词研究
| 陈樱苹
| 2017201110018
| 郭婷婷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汉语方言学
|
绩溪方言的指示词研究
| 冯苗
| 2017201110019
| 赫琳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汉语方言语法
|
从临时态到词化:现代汉语缩略语的预测与规范
| 高可柔
| 2017201110108
| 张延成
| 对外汉语教学
|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
|
《说文解字注》引《玄应音义》研究
| 汤可香
| | 韩小荆
| 汉语言文字学
| 汉语言文字学
|
从《红楼梦影》看顾太清对社会传统的背离与皈依
| 雷婵
| 2017201110052
| 程芸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德国鲁尔都市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模式调查与分析
| 袁培
| 2017281110126
| 程乐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“好像”的句法语义分析及其教学研究
| 芮涛
| 2018281110132
| 萧映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选择动机和实习实践调查——以华中地区三所高校为例
| 何俊青
| 2018281110114
| 萧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边缘与偏执:都市生活中的精神隐症——黄咏梅中短篇小说论
| 张雅俐
| 2017201110074
| 於可训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城乡经验的复杂呈现和多元书写——论邵丽小说的当代意义
| 赵树莹
| 2017201110077
| 於可训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
《白毛女》版本研究
| 张佳
| 2017201110082
| 金宏宇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新文学版本
|
从语义地图看“掉”类词的语法化
| 杨知琪
| 2017201110107
| 张延成
| 对外汉语教学
|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
|
来华留学生中文输入法使用调查与分析
| 杨露
| 2018281110118
| 潘田
| 汉语国际教育
| 汉语国际教育
|
《汉字速成课本》编写内容研究
| 沈秀颖
| 2018281110141
| 肖毅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论新时期以来的女性诗歌批评
| 刘格
| 2017201110087
| 荣光启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诗歌
|
论冰心的写作与《圣经》之关系
| 上官语思
| 2017271110004
| 荣光启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
交互模式下的对外汉语在线课堂教学研究
| 张婷婷
| 2017281110210
| 刘金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“汉语桥”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决赛试题研究——以第十二至十七届为例
| 常雅倩
| 2018281110121
| 张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《史记》人物品评辞研究
| 史丙浩
| 2018281110128
| 阮桂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《汉语方言大词典》同素异序双音词研究
| 张也
| 2017201110029
| 赵世举
| 汉语言文字学
| 汉语词汇学
|
粤方言顺德话指示形式研究
| 陈秀婷
| 2017201110028
| 萧红
| 汉语言文字学
| 汉语史
|
网络文学“趋主流化”现象研究
| 孙秋月
| 2017201110088
| 叶立文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乡土小说的突围——论贺享雍《乡村志》系列小说
| 孙东洋
| 2017201110089
| 叶立文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
《文艺先锋》诗歌研究
| 宋军如
| 2017201110067
| 方长安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新诗
|
汉推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文化词语教学研究
| 李箫
| 2018281110157
| 刘金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教学研究
|
现代汉语中主要羡余类型及对外汉语教学对策研究
| 杜艳
| 2018281110152
| 罗积勇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饭圈语言的主观性分析
| 刘丹
| 2017201110025
| 郭婷婷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美国媒体“一带一路”话语动态研究
| 陈剑男
| 2017201110026
| 赫琳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明“遗民子弟”王隼研究
| 杨文
| 2017201110055
| 陈文新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对尼日利亚孔子学院文化课的考察与思考
| 秦月滢OKOYE AUGUSTA CHIMAKA
| 2018271110013
| 刘莉妮
| 汉语国际教育
| 汉语国际教育理论及应用实践相关内容
|
留学生汉语篇章省略偏误研究
| 吴丽红
| 2018281110142
| 程乐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第二语言教学
|
初级阶段马来裔大学生汉字教学研究——以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为例
| LEE YEAN FANG李苑芳
| 2018271110009
| 程乐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喀麦隆公立中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——以喀麦隆四所公立中学为例
| TAGNE KAMGA SOSTHENE SEDRICK(厉珂)
| 2018271110015
| 郭婷婷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汉英“名动兼类”对比研究
| 毛元环
| 2017281110136
| 张延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阿诺德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理论中的辩证法研究
| 王声哲
| 2017201110003
| 刘春阳
| 文艺学
| 西方文论
|
从日本汉诗中的地理意象看中日文化交流
| 沈玥
| 2018281110126
| 张延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蒙古国科布多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
| 代春香
| 2017281110178
| 吴光正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《老乞大》与《朴通事》文化点选编研究
| 袁其琴
| 2017281110206
| 吴光正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基于《第二外语与教育课程》的双音节中韩汉字词对比分析
| 杨莉
| 2016281110145
| 卢烈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对外汉语教学
|
定中结构的英汉对比及二语习得研究
| 肖可
| 2016281110137
| 张延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晚清湖南的学风与思潮——以《翼教丛编》为中心
| 鲁思贤
| 2017201110036
| 于亭
| 古典文献学
| 清代学术史
|
四套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学作品的中国文化形象构建策略研究
| 许瑾玮
| 2017281110185
| 赵小琪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论方闻的中国书法风格理论
| 王鹏宇
| 2017201110006
| 李松
| 文艺学
| 西方文论
|
论清代章回小说的本事考索——以《儒林外史》《红楼梦》的本事研究为例
| 刘妍
| 2017201110042
| 鲁小俊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道光名臣黄爵滋的文学交游考述
| 崔嘉琪
| 2017201110041
| 程芸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先秦史传文学与早期口传文化
| 白晓雪
| 2017201110059
| 葛刚岩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先秦两汉文学
|
《字通》疏证
| 黄永杰
| 2011201710040
| 邓福禄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传统语言学典籍整理与研究
|
非汉语专业学历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——以武汉大学为例
| 徐蒙
| 2018281110143
| 萧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宋代牡丹诗研究
| 滕彦泠
| 2017201110043
| 谭新红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宋元方向
|
宋代史地百咏诗考论
| 王桑
| 2017201110044
| 谭新红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宋元方向
|
中高级韩国留学生汉语名量词习得情况研究
| 孙欣汝
| 2017281110128
| 赵世举
| 汉语国际教育
| 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研究
|
国家主流纸媒的汉语国际教育报道策略研究——以《人民日报》及海外版、《光明日报》为例
| 高宁琪
| 2017281110174
| 张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基于跨文化交际的留学生中文姓名研究——以武汉地区部分高校留学生为例
| 蔡雅玫
| 2018281110120
| 张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元代祝寿词研究
| 陈厚
| 2017201110048
| 吴光正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元明清文学
|
金代论诗诗研究
| 许晨星
| 2017201110051
| 谭新红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宋元文学
|
《燕语生意筋络》词汇研究
| 刘星伽
| 2017201110030
| 萧红
| 汉语言文字学
| 词汇学
|
对外汉语基础教材的词汇问题研究——以《菲律宾华语课本》和《新实用汉语课本》为例
| 李玲玲
| 2017281110265
| 潘泰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海外华文教材《中文》的编写研究——从与部编版《语文》的对比分析出发
| 赵星
| 2017281110138
| 李会玲
| 汉语国际教育
| 华文教材的编写研究
|
泰国程逸皇家大学汉语写作教学调查研究报告
| 雷婷
| 2017281110249
| 戴红贤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线上一对一汉语教学模式研究
| 鲁倩倩
| 2017281110243
| 赫琳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埃里希•弗洛姆占有与存在两种生存方式研究——以《福尔赛世家》为例
| 栗佳
| 2016201110095
| 汪树东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阿摩司•奥兹小说中的创伤书写研究
| 高智美
| 2017201110103
| 汪树东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《人民画报》青年学生形象的建构(1950-1955)
| 王梣力
| 2017201110002
| 李松
| 文艺学
| 西方文论
|
空间诗学视域下的博尔赫斯诗歌研究
| 刘甜甜
| 2017201110104
| 张箭飞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CALL在对外汉语初级课堂中的应用研究
| 张安琦
| 2018281110127
| 潘泰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德勒兹蒙太奇思想研究
| 杨燕艳
| 2017201110093
| 艾士薇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杂文之为方法——鲁迅作品风格研究
| 何晓路
| 2017201110113
| 戴红贤
| 写作理论与实践
| 写作学基础理论
|
《诗经》车马名物及相关诗义考
| 王芮
| 2017201110037
| 李会玲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传统语言学典籍整理与研究
|
汉语第三人称代词“他”的虚化研究
| 崔自欣
| 2017201110110
| 阮桂君
| 对外汉语教学
|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
|
身体政治与托妮•莫里森小说中的美官非裔女性
| 孙伟
| 2017201110094
| 艾士薇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|
空间视阈下科塔萨尔小说研究
| 贺潇雨
| 2017201110106
| 汪树东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犹太性、欲望与次要写作——对卡夫卡进行德勒兹式再解读的三重面向
| 蔡麟凯
| 2017201110099
| 汪树东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