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题目
| 学生姓名
| 学号
| 指导老师
| 专业名称
| 研究方向
|
《诗经》虚法研究
| 游卿
| 2018201110059
| 曹建国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先秦两汉文学
|
嘉道年间的组诗与日常生活
| 许冬阳
| 2018201110057
| 鲁小俊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汉泰壮语语序研究对比
| 杨启杰
| 2017281110118
| 刘金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试论《岁寒图》的版本变迁
| 梁丽娜
| 2018201110081
| 张园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刘攽交游研究
| 赵维宁
| 2018201110055
| 谭新红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宋元文学
|
晚清东台学人吉城的知识世界
| 刘瑞
| 2018201110049
| 鲁小俊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晋宋佛道之争与谢灵运山水观研究
| 冯鲁青
| 2017201110016
| 高文强
| 文艺学
| 中国文论
|
作为城市文化空间的实体书店研究
| 陈杨子
| 2018201110005
| 刘春阳
| 文艺学
| 西方文艺理论
|
儒释思想与齐己诗论研究
| 向萱萱
| 2018201110009
| 高文强
| 文艺学
| 中国文论
|
先秦玉之精神
| 彭明宏
| 2018201110036
| 骆瑞鹤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传统语言学典籍整理与研究
|
宋词对偶修辞研究
| 耿可可
| 2018201110035
| 罗积勇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古汉语修辞研究
|
一个人的“黄金时代”——刘慈欣论
| 邓钟灵
| 2018201110063
| 於可训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当代文学
|
民国时期唐诗选本及其转型研究
| 夏雨薇
| 2018201110054
| 尚永亮
| 中国古代文学
|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
|
白居易讽喻诗当世传播考
| 王真
| 2017201110050
| 尚永亮
| 中国古代文学
|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
|
福建安溪方言否定范畴研究
| 陈语柔
| 2018201110110
| 阮桂君
| 对外汉语教学
| 汉语作为本体的研究
|
空主语的语义地图研究
| 祝航
| 2018201110108
| 张延成
| 对外汉语教学
|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
|
张庚剧诗理论探究
| 程嘉琪
| 2018201110001
| 李松
| 文艺学
| 西方文论
|
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
| 张珊珊
| 2017281110240
| 程芸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汉语国际教育数字化教材探析
| 卢铭
| 2018281110144
| 程乐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宋濂的诗文创作与心态新探
| 雷璐灿
| 2018201110056
| 吴光正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元明清文学
|
叶嘉莹归国后的词学讲演教学研究
| 周含
| 2018201110046
| 陈水云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对外汉语教材文本研究
| 刘芳
| 2019281110107
| 潘田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文学经典绘本化再生产研究
| 张丹
| 2018201110066
| 樊星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元代中后期诗歌中的灾害书写
| 廖玥
| 2018201110045
| 吴光正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宋元文学
|
白先勇小说与电影剧本的互文研究
| 罗杨迎新
| 2018201110087
| 叶立文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
现代汉语“恨”词族研究
| 胡姗姗
| 2019281110096
| 阮桂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性病叙事和伦理困境
| 易婷婷
| 2018201110070
| 於可训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新世纪文学老年叙事研究新论
| 唐丽平
| 2018201110090
| 樊星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网络谐音词语使用情况量化研究
| 刘雅文
| 2018201110019
| 黄晓春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应用语言学
|
师陀小说创作论(1932-1948)
| 黄誉敬
| 2018201110089
| 叶立文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
泉镜花小说的死亡书写研究
| 唐嘉蔓
| 2018201110098
| 汪树东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威尼斯
| 杨雯
| 2018201110094
| 张箭飞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比较文学
|
对外应急汉语教学研究
| 王静玉
| 2019281110119
| 赫琳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对外汉语教学中委婉词教学研究
| 张之越
| 2019281110129
| 赵世举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罗根泽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子学精神研究
| 付余
| 2018201110003
| 李建中
| 文艺学
| 中国文学批评史
|
《法显传》中新疆地名文化景观研究
| 王丽丽
| 2019281110116
| 张延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现代汉语叹词及其二语教学问题研究
| 钱云
| 2018281110135
| 赵世举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“铁西三剑客”:书写东北的方法
| 丁佳雯
| 2018201110073
| 叶立文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
对外汉语文学教学的向度研究
| 邝海滔
| 2017281110234
| 汪树东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跨文化交际中的情节能力的调查研究
| 刘晓宇
| 2019281110122
| 刘莉妮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海外志愿者跨文化敏感度调查
| 吴亚婕
| 2019281110110
| 周颖菁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汉字构形学理论指导的华裔少儿线上汉字教学设计
| 尚月月
| 2017281110133
| 邓福禄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疫情时期对外汉语线上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
| 胡欣雅
| 2019281110106
| 赫琳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保加利亚华人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
| 胡媛
| 2017281110859
| 韩小荆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胡怀琛“新派诗”理论研究
| 雷英
| 2018201110084
| 荣光启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现代汉诗
|
田汉《回春之曲》的版本变迁研究
| 郭颖
| 2018201110067
| 金宏宇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新冠肺炎疫情危机语境下中国政府语用身份建构研究
| 李慧敏
| 2018201110024
| 郭婷婷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泰国小学生汉字习得偏误分析——以泰国曼谷进德学校为例
| 唐晓霞
| 2019271110007
| 程乐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融媒时代纯文学期刊微信公众号交流转型研究
| 李冰璇
| 2018201110112
| 萧映
| 写作学
| 文体写作学
|
“鬼”的诗赋形与祛魅——曹禺剧作中的“鬼”书写研究
| 王冰洁
| 2018201110086
| 裴亮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河西汉简异体字研究
| 蒋维
| 2018201110034
| 萧圣中
| 汉语言文字学
| 文字学
|
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用户协议文本可读性研究
| 唐琦
| 2018201110020
| 黄晓春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认知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网络时评的话语隐喻研究
| 胡蓝兮
| 2018201110023
| 郭婷婷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冲突与重建:新中国十七年戏曲教育制度改革研究
| 倪昌兴
| 2018201110008
| 李松
| 文艺学
| 文学基本原理
|
基于领格教育平台的对外汉语线上一对一教学个案研究
| 华烽余
| 2018281110125
| 阮桂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“半”的相关格式及其二语教学研究
| 高晓宇
| 2018281110134
| 赵世举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艾米莉·狄金森诗歌的空间诗学研究
| 陈雯雯
| 2018201110107
| 汪树东
| 世界文学
| |
克拉申语言监控理论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——以埃及孔院为例
| 詹世进
| 2017281110229
| 荣光启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《发展汉语-高级汉语》(上册)与《现代汉语高级教程》(上册)课文对比研究
| 熊瑛
| 2019281110097
| 萧映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俄罗斯线上汉语教学情况调查分析——以圣彼得堡孔子课堂为例
| 李玲玲
| 2018281110130
| 潘田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新兴流行语构式“X一时爽,一直X一直爽”研究
| 杨梦迪
| 2018201110109
| 张延成
| 对外汉语教学
|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
|
YouTube汉语教学短视频调查研究
| 王璞
| 2019281110131
| 黄晓春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阿瑟·克拉克“人类文明三部曲”中的未来书写研究
| 代邵颖
| 2018201110095
| 汪树东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汉语能愿动词“能、会、可以”与德育“können、dürfen”的对比研究
| 林峰峰
| 2019281110111
| 程乐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《上海屋檐下》的版本流变及阐释
| 刘小雪
| 2018201110065
| 金宏宇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现代文学
|
美国主流媒体武汉形象批判话语分析
| 周佳莉
| 2018201110018
| 黄晓春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梅洛-庞蒂具身现象学视域中的拉什迪魔幻三部曲
| 朱思睿
| 2017201110101
| 涂险峰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比较文学
|
苏联译制片在中国的传播与接收研究(1949-1966)
| 汤思怡
| 2018201110011
| 李松
| 文艺学
| 文化研究与文艺理论
|
“活的生物”:杜威经验美学理论之维
| 魏箫
| 2018201110012
| 刘春阳
| 文艺学
| 西方文艺理论
|
佛教“空观”视域下的杜牧诗歌研究
| 姜文婷
| 2018201110013
| 高文强
| 文艺学
| 佛教诗学
|
批与被批:《戏剧报》的戏曲批评及其困境
| 兰博文
| 2018201110006
| 李松
| 文艺学
| 西方文论
|
《汉语大字典》矢部和戈部近代汉字研究
| 高欣宜
| 2018201110039
| 邓福禄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|
明代等韵学理论与音系研究
| 谢天
| 2018201110038
| 熊桂芬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音韵学
|
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简牍研究
| 黄靖雅
| 2018201110042
| 萧毅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传统语言学典籍整理与研究
|
赴美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
| 周珏
| 2017281110142
| 萧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《汉语大字典·贝部》近代汉字考源
| 孙博涵
| 2018201110043
| 邓福禄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传统语言学典籍整理与研究
|
论安吉拉·卡特对石黑一雄的创作影响
| 成之珍
| 2018201110096
| 艾士薇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比较文学
|
洛夫克拉夫特“克苏鲁神话”中的宇宙恐怖主义研究
| 时梦圆
| 2018201110101
| 赵小琪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比较文学
|
德国学者蒋熙德在《孟河医学源流论》中对中医文化的想象
| 陈莉
| 2017281110176
| 赵小琪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汉语批评性言语行为的实施及应对策略研究
| 胡静静
| 2019281110123
| 萧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留学生汉语篇章中人称代词偏误分析
| 肖乐维
| 2019281110109
| 程乐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古典戏剧的现代重构
| 李玫琦
| 2018201110080
| 金宏宇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韩国汉诗简论——以若干代表诗人诗作为例
| 李承灿
| 2019271110015
| 潘泰
| 汉语国际教育
| 汉语国际教育
|
Wordwall在泰国小学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——以泰国南邦育才学校为例
| 汪静空 RACHATA WANGFA
| 2019271110004
| 刘莉妮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我国应急语言服务产品现状与开发策略研究
| 甘禹
| 2018201110021
| 赫琳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知识分子的困境和救赎——李洱《应物兄》研究
| 余萌萌
| 2018201110062
| 於可训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
赛斯·诺特博姆作品中的逃离意识
| 刘华珺
| 2018201110097
| 涂险峰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多义词“头”及其词群本体与教学研究
| 杜欢欢
| 2019281110118
| 韩小荆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苏格兰地区小学汉语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——以阿伯丁大学孔子学院合作小学为例
| 张垚
| 2018281110129
| 周颖菁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塞尔维亚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案例及分析
| 王莎莎
| 2017281110230
| 阮桂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基于HSK-6级词汇大纲的古语词二语教学研究
| 肖舒
| 2019281110121
| 萧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汉语学习类APP HelloChinesese 和M Mandarin的对比分析研究
| 金格
| 2019281110101
| 张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以“水”部字为中心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
| 邹璇紫
| 2019281110132
| 邓福禄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不落幕的剧场——“70后”作家笔下的“街巷”
| 何雪
| 2018201110068
| 叶李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物件触发、城市冒险与模糊身份的世界——帕慕克小说中的游戏空间
| 彰明月
| 2018201110093
| 涂险峰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现代汉语“X毕竟是X”格式研究
| 卢丽洁
| 2018201110111
| 阮桂君
| 对外汉语教学
| 汉语作为本体的研究
|
甲骨文金文所见建筑类文字考察
| 苏晶
| 2018201110030
| 萧圣中
| 汉语言文字学
| 文字学
|
对外汉语教材中的中国形象建构分析——以《当代中文》和《中文听说读写》为例
| 肖述梅
| 2017281110200
| 萧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墨西哥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冲突案例及分析
| 祝芬
| 2017281110145
| 阮桂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“NP的VP”形式的篇章回指特点及其习得研究
| 叶倩文
| 2019281110105
| 郭婷婷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面向儿童的国际中文线上教学交互研究
| 李星
| 2019281110124
| 刘莉妮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“李子柒”系列短视频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
| 董莹莹
| 2019281110120
| 郭婷婷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传播视域中1937-1938年间的武汉抗战诗歌研究
| 李佳铭
| 2018201110083
| 方长安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新诗
|
中国文学批评史“学案体”书写研究——以朱东润《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》为例
| 李芳
| 2018201110004
| 李建中
| 文艺学
| 中国文学批评史
|
“逛”与“刷”的比较及其二语教学研究
| 曾为康
| 2018281110139
| 张延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《电影欣赏》:中国台湾的大陆电影批评
| 叶子
| 2018201110007
| 刘春阳
| 文艺学
| 西方文艺理论
|
《快乐汉语》教材中形声字的教学教案设计
| 池祥祥
| 2019281110130
| 肖圣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1990年代以来伶人题材小说的文学经验
| 岐尚鲜
| 2018201110085
| 陈国恩
| 中国语言文学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
故事教学法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
| 刘裕雯
| 2019281110133
| 程乐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新疆博州哈萨克族语言文字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研究
| 马仕瑛
| 2018201110014
| 赫琳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援鄂医疗队《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》使用状况及问题研究
| 孟杨阳
| 2018201110025
| 赫琳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21世纪晋地女作家小说研究——以葛水平、蒋韵为例
| 薛柏杨
| 2018201110091
| 樊星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中法境界线上的“人”与“文”——敬隐渔的文学译介活动综论
| 桑思源
| 2018201110072
| 裴亮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“五四”与“左翼”的历史对话——从许地山到艾芜笔下的南洋“风景”
| 黄子琪
| 2018201110064
| 陈国恩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古代插图本书籍研究
| 荆云飞
| 2018201110041
| 王美英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书籍史
|
海外中学中国文化教学研究与思考——一韩国大辰中学为例
| 朱芳芳
| 2017281110148
| 肖圣中
| 汉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
| |
汉语教师志愿者对网络教学资源的获取与运用研究——以新西兰三所孔院为例
| 黄嘉琦
| 2017281110257
| 李会玲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汉语拷贝型动量词及相关格式研究
| 邓毕娟
| 2018201110031
| 赵世举
| 汉语言文字学
| 汉语词汇语法
|
旅游领域语言生活调查及语言规划研究——以沪沽湖景区为例
| 石燕妮
| 2018201110015
| 黄晓春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遗失的“列宁格勒”——试论双雪涛、班宇、郑执的新世纪东北工业之城书写
| 李晨璐
| 2018201110071
| 张园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
三维分析理论下的医院官方网站语言景观研究
| 刘文瑶
| 2018201110022
| 郭婷婷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《礼记》春秋“新变之礼”书写研究
| 徐嘉乐
| 2018201110051
| 葛刚岩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先秦两汉文学
|
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谚语研究
| 张晨曦
| 2019281110114
| 萧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对外汉语数字成语教学研究——以含“千”的成语为例
| 刘心宇
| 2019281110126
| 萧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国产动画电影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——以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为例
| 李晓宇
| 2019281110125
| 黄晓春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自媒体短视频在泰国大学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分析——以泰国艺术大学国际学院为例
| 田宇
| 2017281110181
| 张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《发展汉语》口语教材指令式言语行为的编排研究
| 刘家宁
| 2019281110108
| 周颖菁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丝绸之路新北道地名文化景观研究——以新疆段为例
| 柯璐洁
| 2019281110103
| 张延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西域地名景观研究——以斯文·赫定探险日记为研究个案
| 洪欣
| 2019281110102
| 张延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影视剧在高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——以《小欢喜》为例
| 章曼
| 2019281110128
| 周颖菁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认知记忆理论下的一对一词汇教学个案研究
| 庄玲嘉
| 2018281110117
| 郭婷婷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美国小学沉浸式中文教学中的合作教学模式调查——以明尼苏达州Madsion小学为例
| 李夏苒
| 2017281110189
| 郭婷婷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传统句式教学法与“构式-语块”教学法的结合研究——以“把”字句为案例
| 黄心宇
| 2018281110124
| 张延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“来”“去”的隐喻研究
| 马艺天
| 2018281110137
| 萧映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南疆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研究
| 刘雨薇
| 2018201110017
| 赫琳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面向词典编纂的现代汉语“慢X”词语研究
| 张宁
| 2018201110026
| 黄晓春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APP对比分析——以ChineseSkill和SuperChinese为例
| 刘旭辉
| 2019281110104
| 阮桂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太原市语言景观调查研究
| 李倩芸
| 2019281110136
| 阮桂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禅宗文献所见蕲春方俗词语考释——以《祖堂集》《景德传灯录》为例
| 王彦琳
| 2018201110029
| 萧红
| 汉语言文字学
| 汉语史
|
《四声篇海》引《川篇》文字研究
| 张晓洁
| 2018201110033
| 韩小荆
| 汉语言文字学
| 汉语言文字学
|
早期新诗朗诵活动及其文本朗诵性探析
| 郭金晶
| 2018201110082
| 方长安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智性与人性的和鸣——论麦家小说中特情英雄形象的书写
| 牟同生
| 2018201110069
| 陈国恩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后疫情时代越南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情况调查
| 阮氏清春NGUYEN THI THANH XUAN
| 2019271110002
| 阮桂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阶段性集中识字法在初级汉语课堂中的应用——以孟加拉国南北大学孔子学院为例
| 张春梅
| 2017281110281
| 肖圣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《官话类编》中的熟语及其教学研究
| 谭言微
| 2019281110127
| 李会玲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汉语移动义的“上”的二语习得研究——以英汉对比为视角
| 罗海芳
| 2019281110113
| 潘泰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新冠疫情初期的国际中文在线教学
| 刘春琳
| 2017281110262
| 赵世举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初级汉语教材练习比较研究——以《新实用汉语课本》和《中文听说读写》为例
| 陈元
| 2017281110264
| 肖毅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《说文解字》口部字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
| 舒沛
| 2019281110115
| 肖圣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对话:《齐物论》的思想及其表述
| 陈慧
| 2018201110047
| 曹建国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先秦两汉文学
|
唐宋诗学“涩”概念意蕴嬗变研究
| 刘纯友
| 2017201110014
| 李建中
| 文艺学
| 中国文论
|
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山口洋市花与使用状况调查研究
| 朱愫萍SUMINA
| 2019271110008
| 阮桂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现代汉语“一个人”的句法语义功能研究
| 梁燕
| 2018201110016
| 赫琳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现代汉语语法
|
《伊索寓言》的明清译本与中西文化交流
| 李煦阳
| 2018281110148
| 肖圣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对外汉语中级综合教材的课文语料难度分析
| 吴佳婷
| 2019281110117
| 萧映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身体类临时量词的英汉表达
| 李雨哲
| 2019281110112
| 潘田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游戏教学法在美国高中汉语课堂上的应用研究
| 付小莉
| 2017281110167
| 孙萍萍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基于语篇衔接理论的中级留学生作文偏误分析
| 彭洁伊
| 2019281110098
| 萧映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武汉大学医学专业留学生汉语教学问题研究
| 闫树品
| 2017281110245
| 黄晓春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泰国东方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才艺教学研究
| 石辛未
| 2017281110198
| 鲁小俊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海外华裔少儿实时线上汉语教学研究——以“51Kid”为例
| 张余
| 2017281110278
| 邓福禄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论《忠王李秀成》的文学版本变迁
| 李先平
| 2018201110074
| 张园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穿越迷雾的微光——格非小说的诗性叙事研究
| 张宁健
| 2018201110079
| 樊星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于伶《夜上海》版本变迁研究
| 叶黎霞
| 2018201110077
| 金宏宇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文学版本
|
迷案与寓言——何袜皮小说中的罪案书写研究
| 杨倩
| 2018201110076
| 叶李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作家权益保障运动考论——以1931-1945年间的文艺报刊为对象
| 曾翔
| 2018201110088
| 方长安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
《儒林外史》的“点”“线”“面”与吴敬梓的社会观察
| 王安琪
| 2018201110058
| 陈文新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二十世纪上半叶文学史中的盛唐诗叙述
| 岳可欣
| 2018201110060
| 陈文新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文学史
|
中西“仰圣”文化发展模式共通性的研究-以杨雄的《法言》和奥古斯丁的《忏悔录》为例
| DA SILVA GUERRA CLEITON CALEBE
| 2018271110006
| 葛刚岩
| 中国古代文学
| |
《绍兴重雕大藏音》文字研究
| 朱紫薇
| 2018201110032
| 韩小荆
| 汉语言文字学
| 汉语言文字学
|
现代儿童刊物对“小朋友”的身份建构——以《小朋友》为个案(1922-1949)
| 熊年慧
| 201820111075
| 方长安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“该XX”构式研究
| 石蕊
| 2018201110027
| 萧红
| 汉语言文字学
| 现代汉语语法
|
现代汉语数量短语范畴转移现象研究
| 李一凡
| 2018201110028
| 赵世举
| 汉语言文字学
| 现代汉语语法
|
《汉语大词典》“厶”部字研究
| 向铃
| 2018201110044
| 萧毅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汉语古文字学
|
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影响——以日本“三十朗盛正本”《论语集解》的传抄、刊印及影响为例
| 邓明月
| 2017281110247
| 钟书林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刘黻诗歌研究
| 马天舒
| 2018201110050
| 谭新红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宋代文学
|
《西夏旅馆》中的身份危机与自我认同
| 张雅静
| 2018201110078
| 陈国恩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华文文学
|
通往不可能的瞬间——巴塔耶连贯性思想研究
| 南品希
| 2018201110100
| 汪树东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植物书写与日本性建构:以川端康成的小说为中心
| 李瑞琪
| 2018201110099
| 张箭飞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日本文学
|
川端康成作品中的色彩意识研究
| 孙琳子
| 2018201110102
| 涂险峰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日本文学
|
村上春树的后现代空间书写
| 张赟芳
| 2018201110092
| 涂险峰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“疯癫亚当三部曲”中的时空流变研究
| 段薇
| 2018201110105
| 艾士薇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“那不勒斯四部曲”中的女性空间感知研究
| 张其月
| 2018201110106
| 赵小琪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
《追忆似水年华》听觉研究
| 陈新学
| 2018201110104
| 艾士薇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比较文学
|
马尔文·皮克《歌门鬼城》四部曲中的背反空间权力关系研究
| 汪楚琪
| 2018201110103
| 赵小琪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比较文学
|
新时期美国汉语推广切入点研究——以美国贵族中小学利戈尼尔山谷学校为例
| 李怡博
| 2017281110170
| 涂险峰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少儿分级读物研究——以《七色龙》和《轻松猫》为例
| 董慧
| 2019281110099
| 阮桂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《千字文》对中高级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的启示
| 郭慧钦
| 2019281110100
| 肖毅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