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
|
序号
| 论文题目
| 学生姓名
| 学号
| 指导老师
| 专业名称
| 研究方向
|
1
| 《读书》与1980年代启蒙话语实践
| 张戈
| 2020201110077
| 严靖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2
| 通向自由的窗口——论科塔萨尔短篇小说的游戏性
| 刘彦麟
| 2020201110081
| 艾士薇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3
| “新冠”标语研究
| 王琴
| 2021281110137
| 肖圣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4
| 晚年孙犁读书笔记研究
| 刘朋朋
| 2020201110069
| 严靖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5
| 湖北江汉流域方言中的饮食类动词研究
| 王月芳
| 2020201110026
| 萧红
| 汉语言文字学
| 语言学
|
6
| 徐志摩传记写作研究
| 李金悦
| 2020201110072
| 裴亮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7
| 对外汉语课堂管理有效行为研究
| 贾海星
| 2021281110126
| 程乐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8
| 基于可读性公式的汉语分级读物文本难度研究——以《中文天天读》为例
| 王轶男
| 2021281110125
| 萧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9
|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外交话语修辞研究——以外交部新冠疫情例行记者会为例
| 聂佳淇
| 2021281110140
| 郭婷婷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10
| “新中式”茶饮品牌门店语言景观研究——以“茶颜悦色”为例
| 蒋诗雨
| 2020201110019
| 郭婷婷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11
| 政治与文化的双重视角——范小青“干部”系列小说研究
| 赵紫梅
| 2020201110078
| 叶李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
12
| 佛教“观”范畴的审美意蕴
| 徐郁明
| 2019201110011
| 高文强
| 文艺学
| 中国文论
|
13
| 王肃《诗经》学佚文研究
| 吴岱霖
| 2020201110037
| 葛刚岩
| 中国古代文学
|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
|
14
| 朝向“公正之城”:威斯坦·休·奥登城市诗歌研究
| 汤继委
| 2020201110083
| 汪树东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15
| 斧斤类器物及相关文字研究
| 李梓铭
| 2020201110023
| 萧圣中
| 汉语言文字学
| 文字学
|
16
| 湖北汉语方言尖团对立的共时历时考察
| 卢汉彰
| 2021281110129
| 阮桂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17
| 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Pleco的规范性考察
| 方鹏
| 2021281110131
| 张延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18
| 《艾青诗选》版本研究
| 李睿智
| 2020201110063
| 金宏宇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诗歌研究、文学版本研究
|
19
| 《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》本土化应用研究——以俄罗斯《中文统考参考》为例
| 宁静
| 2020281110112
| 程乐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20
| 论宋代“学诗如参禅”说
| 李程蔚
| 2020201110011
| 高文强
| 文艺学
| 中国文论
|
21
| 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与桥梁书多模态对比研究
| 李鑫鑫
| 2020201110018
| 王宇波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汉语应用与信息处理
|
22
| 唐五代衡州诗歌研究
| 刘柯利
| 2020201110050
| 尚永亮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唐宋文学
|
23
| 《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》对国际中文汉字教材编写的启示
| 原可馨
| 2021281110121
| 韩小荆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24
| 《长江文艺》研究(1949-1956)
| 苑博
| 2020201110059
| 叶立文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25
| 网络游戏视频直播的语言失范与治理对策研究
| 周尧
| 2020201110016
| 王宇波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26
| 吉本芭娜娜小说中的“生-死”书写研究
| 王君旖
| 2020201110094
| 汪树东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27
| 香特尔·阿克曼电影中的时间性呈现
| 李文燕
| 2020201110093
| 涂险峰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28
| 未尽的抵抗:陈大为的马华诗选编撰研究
| 王淼
| 2020201110091
| 张晶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29
| B站国产原创动画弹幕用语研究
| 蒋张
| 2021281110112
| 阮桂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30
| 告别马来亚:黄锦树主编马华小说选本研究
| 陈祎
| 2020201110092
| 张晶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31
| 对俄汉语教学中的带“得”补语句研究
| 玛吉娜
| 2019271110006
| 潘泰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32
| 20世纪词曲会通研究
| 王艺
| 2019201110050
| 陈水云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33
| “丝绸之路:长安-天山廊道路网”新疆段虚拟语言景观研究
| 严亚
| 2021281110139
| 张延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34
| 初级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交际研究
| 王珑
| 2021281110122
| 程乐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35
| 现代汉语单音节副词与其重叠副词的语义对比研究
| 向金玲
| 2019201110022
| 郭婷婷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汉语应用与信息处理
|
36
| 新诗经典化的离心力考察——以边缘诗人马文珍为例
| 廖荷映
| 2020201110056
| 方长安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新诗
|
37
| 来华留学生“理解当代中国”实现路径分析
| 易鑫
| 2021281110132
| 刘莉妮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38
| 《漢語大字典》示部字形義探源
| 李思含
| 2020201110033
| 邓福禄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古籍整理研究理论与方法
|
39
| 清华校园新诗活动(1920-1937)——以《清华周刊》为中心
| 林巧
| 2020201110060
| 方长安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新诗
|
40
| 话语标记“你忘了”研究
| 赛萧鸿
| 2020201110014
| 赫琳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汉语应用与信息处理
|
41
| 韩维交游诗研究
| 赵妍楠
| 2020201110049
| 谭新红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宋元文学
|
42
| 宋代涉猫诗文研究
| 廖峻漪
| 2020201110046
| 谭新红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宋元文学
|
43
| “你就X吧”构式研究及其二语教学策略
| 方绍芸
| 2021281110138
| 肖圣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44
| 明清时期高濂《玉簪记》传播与接受研究
| 徐汀
| 2019201110040
| 程芸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45
| 断续的私语——鲁尔福书信与私密写作研究
| 徐佳轩
| 2020201110082
| 张箭飞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46
| 李清《女世说》研究
| 朱美霖
| 2020201110138
| 鲁小俊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47
| 东北方言中“X了YZ”结构研究
| 李潇
| 2020201110096
| 田源
| 对外汉语教学
|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
|
48
| 日本野村篁园词研究
| 李玮
| 2020201110041
| 汪超
| 中国古代文学
| 词学
|
49
| 新时期以来唐宋词史编撰研究
| 刘天舒
| 2020201110039
| 陈水云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50
| 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中的明代诗文叙述
| 向云
| 2020201110048
| 陈文新
| 中国古代文学
| |
51
| 线上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互动性研究
| 刘畅
| 2021281110118
| 程乐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52
| 传记中的沈从文形象塑造
| 丁晔
| 2020201110065
| 荣光启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
53
| 上古汉语时间副词及其教学设计——以《诗经》《左传》为例
| 许冰蕊
| 2021281110116
| 田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54
| 选本编纂视阈下“潜在诗歌”的重构研究
| 张佳滢
| 2020201110066
| 金宏宇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55
| “科幻”的概念更生与创作探险——基于对《中国青年报》“科普小议”栏目(1979-1983)的考察
| 赵叶
| 2020201110080
| 张园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56
| 同情、激情与共情——从情感动力论三四十年代丁玲的创作转变
| 张琪
| 2020201110061
| 裴亮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57
| 陈映真小说研究(1978-1987)
| 林渭钧
| 2020201110058
| 严靖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58
| 从“进城”到“出城”——孙频近年来的写作转型
| 郑文哲
| 2020201110076
| 於可训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59
| 作者电影“个人独创性”研究
| 周子琪
| 2020201110001
| 冯黎明
| 文艺学
| 西方文学理论
|
60
| 海外华裔子女在线中文课堂的交际障碍研究
| 李丹
| 2020281110133
| 张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61
| 东周楚地出土车马器物及相关问题研究
| 徐婷
| 2020201110025
| 肖圣中
| 汉语言文字学
| 文字学
|
62
| 柴纳·米耶维“巴斯-拉格”三部曲的权力书写研究
| 甘霖
| 2020201110089
| 艾士薇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比较文学
|
63
| 菲利普·迪克小说中的垃圾书写
| 钟诗微
| 2020201110084
| 张箭飞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64
| 李富孙考据学研究——以《七经异文释》为中心
| 勾博滢
| 2020201110030
| 于亭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传统语言学典籍整理与研究
|
65
| 中国文学通史中的“跨界”叙述
| 蒋璇
| 2020201110040
| 陈文新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66
| 基于英译汉语篇语料库的“的”字研究
| 黄文杰
| 2021281110109
| 张延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67
| 缝合断裂与自我超越——石一枫近作先锋性研究
| 冯超强
| 2020201110057
| 叶立文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68
| 从容笔致背后的逆俗性——《聊斋新义》的改写研究
| 王宇辰
| 2020201110074
| 叶立文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69
| 宫泽贤治童话创作中的科学意识研究
| 郝韫
| 2020201110099
| 余蔷薇
| 写作学
| 文体写作学
|
70
| 宋保《谐声补逸》研究
| 刘剑邦
| 2020261110001
| 韩小荆
| 汉语言文字学
| 汉字学、汉语音韵学
|
71
| 《汉越成语学习词典》编写实践
| 阮氏娴
| 2021271110001
| 阮桂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72
| “事件”视野下的保罗·利科叙事学研究
| 康璇
| 2020201110008
| 刘春阳
| 文艺学
| 西方文论
|
73
| 湖北宣恩方言活力调查研究
| 覃雅行
| 2020281110102
| 阮桂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74
| 基于部件分析的初等汉字字族资源建设
| 李灿灿
| 2021281110127
| 周颖菁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75
| 《汉语大字典·牛部》近代汉字探源
| 张瀚元
| 2020201110034
| 邓福禄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古籍整理理论与研究
|
76
| 贺敬之《放歌集》版本变迁研究
| 汤思思
| 2020201110062
| 金宏宇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77
| 国际中文示范性微课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
| 涂寒秀
| 2021281110130
| 郭婷婷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78
| 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海外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案例研究
| 郭隽书
| 2021281110119
| 阮桂君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79
| 《文心雕龙》的子学内涵研究
| 徐睿智
| 2020201110002
| 李建中
| 文艺学
| 中国文论
|
80
| 基于多模态语料库的中美夸赞回应比较研究
| 郭婉莹
| 2020201110022
| 王宇波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81
| 微信公众号新闻标题互动性研究
| 赵丹
| 2020201110015
| 郭婷婷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82
| 越南短视频平台汉语教学资源现状与建议研究——以TikTok为例
| NGUYEN NGOC ANH
| 2020271110009
| 王宇波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83
| 宋人拟新乐府研究
| 卫剑阙
| 2020201110044
| 尚永亮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唐宋文学
|
84
| 常见“手”类部件字字源分析及教学研究
| 袁媛
| 2021281110120
| 刘金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85
| 韩石山的徐志摩传记写作研究
| 朱钇淼
| 2020201110100
| 陈建军
| 写作学
| 文体写作学
|
86
| 现代汉语“X否”结构研究
| 卢玉婷
| 2021281110108
| 田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87
| 《文心雕龙》“六观说”探究
| 皮蓓
| 2020201110053
| 钟书林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
|
88
| 蒋孔阳美感论研究
| 陈文欣
| 2020201110007
| 高文强
| 文艺学
| 中国文论
|
89
| 四十年春晚小品话语变迁研究
| 张丹阳
| 2020201110013
| 赫琳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90
| 口传叙事与刘向《列女传》研究
| 刘心怡
| 2020201110054
| 葛刚岩
| 中国古代文学
|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
|
91
| “共语手势-言语”的多模态构式研究
| 王绿源
| 2020201110021
| 王宇波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92
| 唐诗中的复辞运用研究
| 钱婧
| 2020201110036
| 尚永亮
| 中国古代文学
|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
|
93
| 安吉拉·卡特小说中的动物书写:一个女性主义视角
| 陈欣
| 2020201110087
| 张箭飞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比较文学
|
94
| 唐代复古诗论的发展流变
| 葛启成
| 2020201110051
| 钟书林
| 中国古代文学
|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
|
95
| 《韵学集成》版本研究
| 时韵
| 2020201110032
| 熊桂芬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古籍整理研究理论与方法
|
96
| 构式“不+VP+NP+VP+谁(+NP)”及其二语教学探析
| 张婷婷
| 2020281110123
| 肖圣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97
| 多重互文与记忆振荡——论塞巴尔德的眩晕书写
| 岳洵
| 2020201110090
| 涂险峰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98
| 明代以前中国对印度语言学的借鉴研究
| 高孟悦
| 2020201110020
| 赫琳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社会语言学
|
99
| 产品需求文档的语类研究
| 苏琦珺
| 2020201110017
| 黄晓春
|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 汉语应用与信息处理
|
100
| 清宫寿戏戏本研究
| 韩静雯
| 2020201110047
| 程芸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101
| 论陈彦小说中的“秦腔世界”
| 张玉琦
| 2020201110070
| 张园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
102
| 郑玄笺《毛诗传》改字研究
| 樊怡漫
| 2020201110038
| 曹建国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先秦两汉文学
|
103
| 对话的姿态与开放的心灵——1980年代出访作家旅欧游记研究
| 刘宇欣
| 2020201110073
| 叶李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|
104
| 艾丽丝·门罗短篇小说中的荒野书写
| 陈星辰
| 2020201110085
| 汪树东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105
| 清代苏州书院文学教育研究
| 钱梦芝
| 2020201110043
| 鲁小俊
| 中国古代文学
| 明清文学
|
106
| 中新初中语文教材比较研究——以初中《语文》与《华文伴我行》为例
| 程琳
| 2021281110114
| 田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107
| 汉代诗歌用《诗》研究
| 高晶晶
| 2020201110031
| 李会玲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古籍整理研究理论与方法
|
108
| 中高级汉语视听说教材对比研究
| 蒋丽娜
| 2021281110133
| 肖毅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109
| 余宝琳“非摹仿”的中国诗学观研究
| 李张怡
| 2020201110003
| 王怀义
| 文艺学
| 文艺美学
|
110
| 论英语世界华语电影研究的“中国性”话语
| 韩彩琼
| 2020201110004
| 李松
| 文艺学
| 西方文论
|
111
| 美国汉学界的“沈从文热”研究
| 卢倩
| 2020201110079
| 裴亮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112
| 海外视频社交平台中的热门汉语教学资源研究——以YouTube平台为例
| 吴笠苇
| 2021281110124
| 王宇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113
| 科马克·麦卡锡“边境小说”中的暴力书写研究
| 杨志杰
| 2020201110095
| 艾士薇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世界文学
|
114
| 从传统杂字书看汉字教学——以《庄农日用杂志》为例
| 汪卉
| 2021281110117
| 邓福禄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115
| 宋徽宗《宫词》的声音景观研究
| 刘素娟
| 2020201110055
| 汪超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宋代文学
|
116
| 上海“孤岛”时期的文艺通讯研究
| 陈群
| 2020201110067
| 张园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117
| 惠栋和清代《易》“汉学”的复兴与建构
| 杜倩倩
| 202020111029
| 于亭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传统语言学典籍整理与研究
|
118
| 弋舟小说的抒情性研究
| 丁琳
| 2020201110071
| 荣光启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119
| 新中国十七年戏曲娱乐与政治伦理研究
| 杨炜竹
| 2020201110012
| 李松
| 文艺学
| 西方文论
|
120
| 方位词“上”“下”对外汉语在线教学设计研究
| 罗湖月
| 2021281110128
| 田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121
| 法国本土化汉语教材《你说呀》与通用型汉语教材《新概念汉语1》对比研究
| 闫宋丽
| 2021281110115
| 王宇波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122
| 非洲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研究——以武汉理工大学预科汉语班为例
| 田宣凤
| 2021281110135
| 肖圣中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123
| 宋词中的湖湘书写
| 高慧琳
| 2020201110137
| 汪超
| 中国古代文学
| 宋代文学
|
124
| 蒂娅·德诺拉音乐社会学思想研究
| 萧涵耀
| 2020201110010
| 刘春阳
| 文艺学
| 西方文论
|
125
| 《汉语大字典·禾部》近代汉字探源
| 郝财梅
| 2020201110028
| 邓福禄
| 中国古典文献学
| 古籍整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
|
126
| 《三朝北盟会编》“军事”概念场动词研究
| 曾可欣
| 2020201110024
| 萧圣中
| 汉语言文字学
| 词汇学
|
127
| 德勒兹欲望-生成理论视域下安吉拉·卡特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
| 辜渝新荣
| 2020201110086
| 汪树东
|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 欧美文学
|
128
| 《中央日报·中央公园》新诗研究
| 刘紫馨
| 2020201110136
| 方长安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新诗
|
129
| 现代汉语“云、雨、雪、霜”气象类隐喻词汇研究
| 刘方圆
| 2020201110097
| 阮桂君
| 对外汉语教学
| 汉语本体研究
|
130
| 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HanBook语言文字规范性考察
| 黎婉莹
| 2021281110134
| 张延成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
131
| 布莱希特史诗剧与阶级共同体的建构
| 祝越
| 2020201110005
| 冯黎明
| 文艺学
| 西方文论
|
132
| 局外人的凝望——从“雨林三部曲”论张贵兴的身份认同意识
| 佟伯明
| 2020201110064
| 於可训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当代文学
|
133
| 1930年代的儿童写作现象研究
| 李佳涵
| 2020201110068
| 叶李
| 中国现当代文学
| 中国现代文学
|
134
| 经学范式视域下的范文澜《文心雕龙注》研究
| 吴煌琨
| 2020201110009
| 李建中
| 文艺学
| 中国文论
|
135
| 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中的作家作品叙述
| 贾倩颖
| 2020201110042
| 陈文新
| 中国古代文学
| 中国文学史
|
136
| 汉语二语学习者女部字偏误情况调查及教学研究
| 莫丽平
| 2021281110136
| 黄晓春
| 汉语国际教育
| |